香港匯豐宣佈三年內裁員三千,新聞紙政客市民齊插,此起彼落。
背景係香港HSBC有盈利(可圈可點一),仲要係火車頭(可圈可點二),加上大中華+新興市場發展策略(可圈可點三),以headcount百分比仲係其他地區之冠(可圈可點四) 裁員點講都唔合理。生果報某財經專欄兩番質問王冬勝:《點解要係香港?》《告訴我,不是真的。》
神呀,點解偏偏降災俾我?神呀,唔該話我知呢個唔係事實。
雖然我覺得港人反應唔少係感情因素所致,起碼HSBC第一個英文字係H for Hong Kong,而唔係S for 上海,L for London,不過我仍然 share 少少(雖則亦非常少)呢位專欄作者講既「裁員係因為港人抵得諗」或者CK講既「邊個好蝦郁邊個」呢類 view。之所以只能share 得咁少,因為我覺得從micro 角度,無可厚非,但以決策者既 macro 角度黎睇就唔多 rational。
實情點解會出現呢個裁員三千既結論,作為局外人我梗係唔知喇,就算我睇曬佢所有年報、Financials 都只係管中窺豹(即係我無睇喇)。如果要我去rationalize 匯豐呢個決定,我會從自身經驗出發。
可圈可點一:盈利
今日盈利唔代表將來盈利。出糧派bonus就已經recognize 你既貢獻。個人第一個感覺,正係兔死狗烹,純功利唔講道義感情。投訴人如果只可以強調「企業盈利」,而唔係「社會貢獻」,投訴幾近自打嘴巴。
可圈可點二:火車頭
固步自封「唔應該」係香港人既特質。香港已經再唔係增長亮點,盈利主要係靠內部系統既持續改善、以及香港優良既商業環境,而非由創造力或領導力所帶動。理性投資,正係從一個有穩定盈利,但機會已經飽和既地方抽取資源,去探索另一個未有穩定盈利,但有新機會既地方。
可圈可點三:策略
呢個策略,唔係以香港作為大中華區總部,夜郎自大,而係借用香港已有營商環境同埋人才去拓展the new world。匯豐之前公佈既策略已經好明顯有 enterprising含意。香港已經係一個developed market,唔再係新興市場。
可圈可點四:headcount
有好多傳言同報道,例如咩「2/4/6」,或者後勤+IT部門為開刀對象等,如果從決策者角度,都合理。但呢度查實亦係我最質疑匯豐決定既地方。
向年資長、後勤、IT等首先開刀呢類諗法,不外乎係為左促進生產力(又,炒左班老鬼,乜唔係正可以造就你班社運年輕人上位咩?咦?係咪正係咁所以呢期社運人士無乜聲氣?),或者可以用更低成本尋找到更合適代替品。個人經驗唔否定生產力一說(亦非當事人所以亦唔肯定此說),但就對代替品一說表示極度懷疑。
當我首次聽到後勤/行政/IT等,自然即時聯想到外判,outsource去印度,去東南亞,去廣州。經驗所得,知識型工種既外判,如非判去一個擁有或培養知識型環境及文化既地區,最終既效用一係極低質素,一係極高成本。咁當然,代替品唔一定係vendor,可以係share work,可以係multi-tasking,亦可以render obsolete。
整體黎講,我認為香港響知識型既創造力方面,雖然唔及某d新興地區(可能因為佢地根本無野好輸),但響知識型既專業服務上面,呢d地區始終望塵莫及。如果綜合埋果d地區鼓勵創造力既土壤,例如社會文化、創造性耐力(creativity perseverance)、(尤其)「交貨可靠度」等,香港評分始終係高一籌。因此如果從效益黎講,向某d後勤或IT部開刀,然後將有關工作outsource去其他地區,風險唔細。
除非,匯豐所講既精簡架構、去官僚化,所指既係由 top-down 既chain of command 轉為 matrix structure。呢樣我真係無法評價,相信匯豐中人先至會「比較」清楚。
之如果真係要改成好似matrix 咁更flexible 既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或者只係集中響support services),我反而覺得呢個決定就算未合情合理,但決定大勢所趨。一個部門要孭起一個 technical/hardware support,唔划算。幾個share一個support,無論響(企業)資源分享同(企業+個人)經驗累積上面都優點多多。並唔係好似生果專欄哥仔講句「抵得諗所以要死」呢種「電腦令人力需求下降」既論調。
至於企業責任,你認為一個負責任既企業應該養咩人?所以作為半職人治人,唯一期望匯豐要負既責任,就係盡力做好每個人既evaluation (on skills, competencies etc),盡量提高呢個evaluation 既效率同埋配套 (e.g. training),maximize 果d 相關能力既人可以過渡去新既企業架構。
鼓勵企業去諗辦法解決問題,無論呢個「問題」有冇捉錯用神,亦仍然鼓勵企業中人去學習解決問題,去學習應對一個永遠變化緊既環境。
上面的管理層是不會看這些 cost vs benefit 問題,這看最終的盈利。
ReplyDelete以 HR 來看少了中層管理,放大假的編排就很難達標,有足夠熟手夠班的小主管保持水準。
以 IA 來看少了中層管理,需要降低內控要求,加大加高 dual control dual signature 監控 limit。
用香港來開刀,一來香港的工會勢力很低,二來連香港都要炒,其他的地方就無話可說要炒喇,可以起示範作用。
邊個好蝦郁邊個,可能呢個先係管理實務上嘅硬道理。
ReplyDeleteI don't know how is the service in HSBC in HK now, but here in Toronto, they are very stubborn, rude and not agressive.
ReplyDeleteI switched to other banks for better service years ago, but still have the original account.
I did wrote an article regarding they charging C$200 for the customer who want to apply for the HK$6000.
They are robber. I hate their services.
http://hollycowplanet.wordpress.com/2011/06/12/%e8%b3%a4/
> 裁員唔講都合理。
ReplyDelete????
匿名君(space乎?):
ReplyDelete仔細的cost and benefits 不會看,但一定會從HR directors 那邊去取得相關資料。尤其係匯豐,唔係中小企唔係國企,無一人當道無政治任務,中間個decision過程必定牽涉HR。
因為有好多factors會影響financials,唔係淨係得人係cost,未睇過份年報/業績,一般企業僱員所佔比重大約係15%-25%,所以裁員(個人領會)既最大得益,唔係從減輕成本取得效益,而係借機消除障礙。通過資源緊縮去換取創造力。當然,呢個theory,唔係間間公司都適用,但好多公司都buy。
而我個人,一向唔主張裁員,除非出現突發危機,否則我認為呢類所謂架構問題,其實一路存在,如果通過短時間內減省人手,以壓力推動改革,係,阻力少左,但實際上難以駕馭(支節甚多,暫此不表)。
以便:
或者係啦。炒人果刻一定係添,但炒完之後呢?
Holholplanplan:
ReplyDelete哈哈,你都幾好火喎。
我自從細細個小學之後,都無再用hsbc啦,呢間銀行太尊貴啦。我用開恆生,夠街坊。
魔術哥哥:
鎖你鎖你。改左改左。唔該唔該。
should read: 裁員點講都唔合理
我有加把口!
ReplyDelete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98668
我都係恆生客戶XDD
ReplyDelete澳洲的HSBC服務也很趕客呢,說不定那是 企業文化的特點 "渣正旗串"。
話時話,都係時候開文寫下香港交通政策。有無優先想傾的topic? facebook或者留言傾都得 :p
goethe , ken , CM , 米 :
ReplyDelete借用一下上次討論的節錄做個引文(兼存底),作為小人的文章小序,有要開的topic 不要客氣阿(雖然我大概也想到幾個topic準備下筆了)。
http://vany-online.com/v7/index.html?2809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