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個老闆與知識分子整天跟我說,內地法制如何如何完善,只是執行不到位(咁遮)...
但我則認為根本與真正的「完善」還有好大距離,而且,要更完善,路仍然是很長。
先舉例,國務院於去年宣佈於2007年8月15日存款利息稅由20%降至5%,但並無推出計算準則。任由銀行自行決定。其中不少對於定期存款客戶,若存款過了8月15日仍然未抵到期日(Maturity Date),「全期」的利息稅會仍按照20% 從利息中扣除。(若在8月14日定存三年的...)
又舉例,勞動法(無論所謂新勞動法還是舊勞動法),條文所帶出的是方向性的,並以一些「平常人已經能理解」但又可能「出現很多不同形式的理解」的字眼體現出來。
以業餘研究態度,個人覺得內地的法律條文最大的毛病是欠缺「定義」。
「定義」包括某些常用和關鍵字眼的精確含義、詳細的計算方法、適用和不適用範圍等等。可惜,這些定義不是欠奉,就是不夠明確。
若以這些定義的廣泛性(和清晰性)以及其所引申的文化角度看,縱使出現「能夠制定完善法律」的人才,企圖使內地法規(甚至個別協議)達到西方標準的法治文化。資源不只不足,還會受到文化上的壓制。
那幾個老闆們要的,不是完善的法。他們要的,只是讓他們可以鑽空子的法,或可以讓他們在艱難時期勉強渡過的法,又或讓他們可以與夥伴維持合作關係的法,甚至只是讓他們能夠理解的法。
哀哉我花了三晝夜寫了三十多頁的合作協議,就此濃縮成僅三頁的「意向備忘」(都不如),還花了三數十萬元舉杯慶祝王子與公主兩家以後有福同享。
玩我咩。
(仲問我可以幾時接收對家班伙記機器同辦公室鎖匙!)
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Monday, August 25, 2008
血氣攻心
又係血!
該煨囉,又黎Bloody Sunday。(唔知可唔可以寫入Wiki呢?)
今次輪到界親食指,成半寸長;拿,唔好嫌短呀,隻纖纖食指差唔多斷開一半呀。要成半個鐘先止到血。唉。陰功咯。可憐咯。做下好心咯。
要睇真d係咪真係咁難?
我係講佢果篇既留言。雖然渣老闆成日遊戲人間,但我今次真係好認真想留言者諗清楚。
好老實,冇人(即渣老闆)話過準時走有問題。唔明咩事要扯到話準時走有問題。
但冇問題唔代表冇野反映倒出黎,尤其反映請人之慮(咪以為做人上司老闆就點點點開心先得假)。第一日返工準時走,周不時都會,做人事做老闆做上司既全部都見慣見熟,都唔會當一回事。但你話唔擔心,就肯定假既。若果「擔心出現問題」等於「覺得返工一定唔可以準時走」呢個邏輯就真係大有問題。
睇漏眼,唔係問題,你點睇渣老闆篇野都唔係問題,但肯定反映左你自己有否原先理解(即定見、甚至成見)。
個個放工都想準時,準時出糧,以合約精神講,天經地義。不過,若果返工淨係關乎合約精神,咁,我諗返工對於老闆黎講根本冇乜意義囉。
好老闆(上司)當然會「盡量」亦唔想下屬開OT,不過,若果唔係講緊做廠或者真係可以好定時,否則,就好容易脫離現實,除非你份工個角色對於老闆根本可有可無,或者好容易被其他人取代。(拿,睇清楚,唔係講果份工,而係講個角色!)
如果覺得我偏頗,可以睇下Wiki點樣剖析Generation Y。又或者,試下問問人。
不過某d老闆上司們,唔好再深究新一代係點同你(甚至我)果一代點點點唔同勒,諗定對策,調整自己個心態仲好啦,何況我地都做過人地新一代?
*****
原來,我呢篇可以順便對應CK今日呢篇。(唉,點解又想講番《戰爭意識》呢?)
我點睇Peter Principle
好耐之前有人講過,鎚哥哥又講,我呢,第一次講。
相對呢,Wiki個解釋就冇咁負能量,又可以睇下CK今日有講,睇佢點詮釋「積極人生」。
我睇到既 Peter Principle,完全唔係講現實係咁咁咁,所以唯有面對現實。係,現實係咁,但用番Randy Pausch 果句(抄自某review):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不如試下大聲話比自己聽想要乜。
補充
唔記得左講,界親食指果個,係我。好痛。
該煨囉,又黎Bloody Sunday。(唔知可唔可以寫入Wiki呢?)
今次輪到界親食指,成半寸長;拿,唔好嫌短呀,隻纖纖食指差唔多斷開一半呀。要成半個鐘先止到血。唉。陰功咯。可憐咯。做下好心咯。
要睇真d係咪真係咁難?
我係講佢果篇既留言。雖然渣老闆成日遊戲人間,但我今次真係好認真想留言者諗清楚。
好老實,冇人(即渣老闆)話過準時走有問題。唔明咩事要扯到話準時走有問題。
但冇問題唔代表冇野反映倒出黎,尤其反映請人之慮(咪以為做人上司老闆就點點點開心先得假)。第一日返工準時走,周不時都會,做人事做老闆做上司既全部都見慣見熟,都唔會當一回事。但你話唔擔心,就肯定假既。若果「擔心出現問題」等於「覺得返工一定唔可以準時走」呢個邏輯就真係大有問題。
睇漏眼,唔係問題,你點睇渣老闆篇野都唔係問題,但肯定反映左你自己有否原先理解(即定見、甚至成見)。
個個放工都想準時,準時出糧,以合約精神講,天經地義。不過,若果返工淨係關乎合約精神,咁,我諗返工對於老闆黎講根本冇乜意義囉。
好老闆(上司)當然會「盡量」亦唔想下屬開OT,不過,若果唔係講緊做廠或者真係可以好定時,否則,就好容易脫離現實,除非你份工個角色對於老闆根本可有可無,或者好容易被其他人取代。(拿,睇清楚,唔係講果份工,而係講個角色!)
如果覺得我偏頗,可以睇下Wiki點樣剖析Generation Y。又或者,試下問問人。
不過某d老闆上司們,唔好再深究新一代係點同你(甚至我)果一代點點點唔同勒,諗定對策,調整自己個心態仲好啦,何況我地都做過人地新一代?
*****
原來,我呢篇可以順便對應CK今日呢篇。(唉,點解又想講番《戰爭意識》呢?)
我點睇Peter Principle
好耐之前有人講過,鎚哥哥又講,我呢,第一次講。
相對呢,Wiki個解釋就冇咁負能量,又可以睇下CK今日有講,睇佢點詮釋「積極人生」。
我睇到既 Peter Principle,完全唔係講現實係咁咁咁,所以唯有面對現實。係,現實係咁,但用番Randy Pausch 果句(抄自某review):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不如試下大聲話比自己聽想要乜。
補充
唔記得左講,界親食指果個,係我。好痛。
Thursday, August 21, 2008
三分鐘書釘
近日爭取到片刻機會到書局翻一翻書。
由於時間緊迫,唯有把焦點拉前,搜掠封面標題。用了一刻鐘的時間,翻了四本封面平實的書。
第一本是季羡林的,書名,忘記了。不消兩頁,還只是其中某段落的序和另一個故事的跋(他真的用「跋」),我就已經覺得好象是一個老朋友跟我講說話。欣喜。
第二本是董橋的,書名,也忘記了。只一頁,就覺得顏色原來可以這麼多層次。不過因為我的右腦對於顏色不大了了,近乎色盲,所以胸口感到有點壓。放鬆。
第三本是練乙錚的《練乙錚文集 I》。翻了很多很多頁,覺得他認識很多事情,而立場是從體驗得來的。興幸。
第四本是梁文道的《讀者》。大概兩頁左右,感受到他治學之認真,他的立場似乎是原則性的。值得。
那天,沒有買到書,但找到了作者。
由於時間緊迫,唯有把焦點拉前,搜掠封面標題。用了一刻鐘的時間,翻了四本封面平實的書。
第一本是季羡林的,書名,忘記了。不消兩頁,還只是其中某段落的序和另一個故事的跋(他真的用「跋」),我就已經覺得好象是一個老朋友跟我講說話。欣喜。
第二本是董橋的,書名,也忘記了。只一頁,就覺得顏色原來可以這麼多層次。不過因為我的右腦對於顏色不大了了,近乎色盲,所以胸口感到有點壓。放鬆。
第三本是練乙錚的《練乙錚文集 I》。翻了很多很多頁,覺得他認識很多事情,而立場是從體驗得來的。興幸。
第四本是梁文道的《讀者》。大概兩頁左右,感受到他治學之認真,他的立場似乎是原則性的。值得。
那天,沒有買到書,但找到了作者。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戰爭意識 (3)
(承上集)何以會提起戰爭意識呢?原因是這種意識很難擺脫,而我也一直跟此意識成長。
一旦勾起戰爭意識,思緒和一切的決策便很容易流向「會戰」的方向,即以對手的失敗視為自己的勝利。小弟過往的不少上司與老闆,都是「因為」存在這種戰爭意識,而使不少機會白白流走,也使公司經常陷於兩難的局面。
雖然戰爭意識有其鼓舞上下的好處,但其危險性是潛在「報復」(Retaliation)心態。報復之意,就是不惜代價以對手的失敗為目標。
報復,於國語或普通話,與「包袱」兩字非常接近。而實際上,包袱就是寄生在報復之內。
先不談「良心」為何物(尤其小弟沒法、也沒資格談良心為何物),報復之所以成為包袱,若從戰爭意識去理解,其一可能是因為啟動此意識之前,並未考慮到「戰爭的目的」。
無論同意與否,於我,戰爭的第一條定律,乃指出:戰爭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和平。
「所以」,我之前只曾提及路線、工具、手段,並未提及目的,因為戰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達到和平。
一般盛平策略,會有不同的目的。但戰爭策略(於我),就只有一個面向「和平」的目的。達到和平,方可走其他的路。
而若想為以上此一定律加上一個比較可行的(或比較現實的)修正,或許可以改為:戰爭的目的,就是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和平(正如Liddel Hart 所曾指出的)。
忘卻此一定律,就會改變了戰爭的方向和路線,進入了為戰爭而戰爭的循環。其得其失,並非計較資源的虛耗,而是在乎戰爭的「價值」有否彰顯。
(將戰爭意識理論化有咩用?我唔知喎。理得佢,風乘火勢,下次再續)
題外話 - 我自己的戰爭意識
處身人治環境,戰爭意識多是以心理性(Mental),而非物理性(Physical)體現的。
幸好,大概自己還對戰爭意識有所警覺,所以對於採用「攻擊」的時候,都會秉持一套 Negative Feedback 的準則以免被戰爭意識所纏繞。這套準則並非公義、良知、Integrity ... 而是......
... 所以,就算好似先前話要向 DaDa 報復,我所採取的「攻擊」,都會附帶這個準則作為管束戰爭意識的繮繩。
(DEFCON 3: Bravo 終於開左 Blog 喇 - http://clinical-neuropsychology.blogspot.com/!)
一旦勾起戰爭意識,思緒和一切的決策便很容易流向「會戰」的方向,即以對手的失敗視為自己的勝利。小弟過往的不少上司與老闆,都是「因為」存在這種戰爭意識,而使不少機會白白流走,也使公司經常陷於兩難的局面。
雖然戰爭意識有其鼓舞上下的好處,但其危險性是潛在「報復」(Retaliation)心態。報復之意,就是不惜代價以對手的失敗為目標。
報復,於國語或普通話,與「包袱」兩字非常接近。而實際上,包袱就是寄生在報復之內。
先不談「良心」為何物(尤其小弟沒法、也沒資格談良心為何物),報復之所以成為包袱,若從戰爭意識去理解,其一可能是因為啟動此意識之前,並未考慮到「戰爭的目的」。
無論同意與否,於我,戰爭的第一條定律,乃指出:戰爭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和平。
「所以」,我之前只曾提及路線、工具、手段,並未提及目的,因為戰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達到和平。
一般盛平策略,會有不同的目的。但戰爭策略(於我),就只有一個面向「和平」的目的。達到和平,方可走其他的路。
而若想為以上此一定律加上一個比較可行的(或比較現實的)修正,或許可以改為:戰爭的目的,就是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和平(正如Liddel Hart 所曾指出的)。
忘卻此一定律,就會改變了戰爭的方向和路線,進入了為戰爭而戰爭的循環。其得其失,並非計較資源的虛耗,而是在乎戰爭的「價值」有否彰顯。
(將戰爭意識理論化有咩用?我唔知喎。理得佢,風乘火勢,下次再續)
題外話 - 我自己的戰爭意識
處身人治環境,戰爭意識多是以心理性(Mental),而非物理性(Physical)體現的。
幸好,大概自己還對戰爭意識有所警覺,所以對於採用「攻擊」的時候,都會秉持一套 Negative Feedback 的準則以免被戰爭意識所纏繞。這套準則並非公義、良知、Integrity ... 而是......
... 所以,就算好似先前話要向 DaDa 報復,我所採取的「攻擊」,都會附帶這個準則作為管束戰爭意識的繮繩。
(DEFCON 3: Bravo 終於開左 Blog 喇 - http://clinical-neuropsychology.blogspot.com/!)
Sunday, August 17, 2008
戰爭意識 (2) + 地方政治 (2)
睇左 CK 篇頭痛文,以及阿鎚果篇《自己到系統到無為》... 嗯,我諗,正好了結上世紀自己果篇《地方政治 (1)》其中的一個尾巴,以及繼續少少上次個戰爭意識。(...搞到好似好繁複咁)
為免筆記過分冗長,今次計劃長話短說,嘗試以一百字之內完成每一個小段落。
****************
前日終於破天荒膽粗粗去Amazon訂左兩本書,一本英譯版Infanterie greift an,另一本係Kesselring既memoir。之所以係膽粗粗,因為一,首次上網用信用卡購物,二,事前未曾向上通報。
聽講,IGA 係一本好technical既書,但好想借此了解一下咩叫“surprises”。而希望本memoir可以鍛煉我分辨真實與虛幻(既記憶)。
「攻擊」係戰爭意識裏面其中一種可以幫助防禦者保持不敗既元素。單靠防禦,無論戰爭策略如何緊密堅固完善,必定有被滲透既一日。無論係 Belisarius 定係東晉符堅,無論如何以寡敵眾,都是在適當時候採取「攻擊」方能使戰局產生決定性影響。
然而面對 Hannibal,Fabius 採取了後世所稱道的「避戰策略」(Fabian Strategy)去有效抵消漢尼拔的戰術優勢,但同時亦為 Fabius 帶來政治失敗。
「攻擊」與「避戰」(或消耗戰)兩者在時間性的分別,好像弦外之音暗指 CK 個頭痛情況。不,這裡並無此意。但話雖如此,我想談的,只是兩者共通點,而非分別。兩者正好代表戰爭意識中「攻擊」的含義,並非「攻擊」對方的主體,而是攻擊對方長官的「心靈」。
攻擊對方長官的「心靈」,就是Liddell Hart 在其書 《Strategy - the Indirect Approach》的主旨。
若戰爭意識,只在乎「物」(Materials)而非「心」(Minds),那要從強橫的對手取得勝利,必定要付出很大代價。這些代價,包括自己的「物」和「心」。
****************
不如講政治。
咩係「政治」,先唔好怕我講到一舊舊,咁就用Wiki個解釋:
1. Politics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groups of people make decisions.
2. Politics consists of "social relations involving authority or power"
3. ... and refers to the regulation of a political unit
4. ... and to the methods and tactics used to formulate and apply policy.
由我個人去了解,政治並無任何負面意義。再伸延至辦公室,那辦公室政治同樣並無負面意義。
然則我覺得點解好多人都話好憎office politics,我好主觀地認為,佢地主要有三個原因會咁覺得:
1. 有人淨係玩政治,但唔做野
2. 我唔識玩 (所以潛意識中認為任何人都唔應該玩)
3. (查實)根本唔知辦公室政治係咩
我會好單純咁去理解辦公室政治個意義同埋佢點解出現:因為 Rules 唔夠清晰,又或者d Rules 執行不力。
作為辦公室一員既你,可以嘗試問問自己,究竟係咪因為咁。(到時找我晦氣啦)
回覆香妹,點解我認為 office politics 未必counter-productive。
^^^^
因為所有人都用自己的想法去定義何謂辦公室政治,亦因為辦公室政治永遠(?)也沒有一套標準。
辦公室政治乃配合公司法則或規條以達成企業目標的另一可行途徑。原則上,公司有其傳統、文化、以至核心價值。可是,若政治就是使用權力的途徑,一切執行權力以應付每個崗位的職責的具體形式,也就與政治等同。
沒有政治,一切公司內的決策只能按照既定規則、程序,如此,公司只能體現一個官僚機器,而非一個有生命的機構。
vvvv
再借用阿鎚果幾篇講人才。
^^^^
任何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必須「運用」政治方可「被發現」為人才,這裡再強調「必須」兩字。
唯有表現出「超過」既定規則和程序所賦予的決斷能力,一個管理人才才會真正出現。雖然與此同時,會被認為是辦公室政治。
vvvv
****************
突然想同其他人講我點睇 HRM。
先咁講,我會覺得 HRM呢家野都幾「後現代」。
後現代 HRM 唔同以前,「現代HRM」集中講 human relations,依家就講求咩 objective setting, objectivity 呀,所以需要 measurement, then quantified instead of qualified 呀等等。總之,數字大曬。
坦白,我最初好唔鍾意架,用抗拒甚至憎黎形容都得。
故勿論我點唔鍾意,HRM個「地位」(無論學術定社會)得以提升亦好可能係多得「量化」(quantification),而量化帶來兩個好處:
1. 促進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broadens and sustains the span of control of HRM study)
2. visualizing HRM - 提供方向,以及「希望」
唔講第一點,講第二點。
我查實之前又好憎做 planning,覺得 planning 成日都唔能夠適應現實變化,甚至出左plan 都要因為無數force majeure 而改到九彩,搞到無plan好過有plan,最終 planning只係一個綁手綁腳既方法 ......
雖則我依家都好怕做 planning,但我發現 planning之重要,唔係話鍛煉下你個未卜先知能力,或者比老闆們安心。而係Planning原來對於自己有個好重要既用途,就係剛才講既第二點:Visualization。
根據 VAK model,大部分人都經常以 visual 為主要資訊接收渠道。我自己好多時要 visualize個plan,先可以真正了解到整個環境係點樣,淨係靠 Kinesthetic 我就一定死左。所以,我要寫 blog。
而我自己,要一個visualized plan,先可以增強自己個責任感、momentum,以及hope(係,我要人逼),從而達到目的。亦借用一個大計劃(戰爭意識中的所謂「路線」),先可以發展到自己所需的 Character。
****************
點解我會講呢堆垃雜(圾)野?咪就係因為個討論區囉。(咁即係咩?唏!)
為免筆記過分冗長,今次計劃長話短說,嘗試以一百字之內完成每一個小段落。
****************
前日終於破天荒膽粗粗去Amazon訂左兩本書,一本英譯版Infanterie greift an,另一本係Kesselring既memoir。之所以係膽粗粗,因為一,首次上網用信用卡購物,二,事前未曾向上通報。
聽講,IGA 係一本好technical既書,但好想借此了解一下咩叫“surprises”。而希望本memoir可以鍛煉我分辨真實與虛幻(既記憶)。
「攻擊」係戰爭意識裏面其中一種可以幫助防禦者保持不敗既元素。單靠防禦,無論戰爭策略如何緊密堅固完善,必定有被滲透既一日。無論係 Belisarius 定係東晉符堅,無論如何以寡敵眾,都是在適當時候採取「攻擊」方能使戰局產生決定性影響。
然而面對 Hannibal,Fabius 採取了後世所稱道的「避戰策略」(Fabian Strategy)去有效抵消漢尼拔的戰術優勢,但同時亦為 Fabius 帶來政治失敗。
「攻擊」與「避戰」(或消耗戰)兩者在時間性的分別,好像弦外之音暗指 CK 個頭痛情況。不,這裡並無此意。但話雖如此,我想談的,只是兩者共通點,而非分別。兩者正好代表戰爭意識中「攻擊」的含義,並非「攻擊」對方的主體,而是攻擊對方長官的「心靈」。
攻擊對方長官的「心靈」,就是Liddell Hart 在其書 《Strategy - the Indirect Approach》的主旨。
若戰爭意識,只在乎「物」(Materials)而非「心」(Minds),那要從強橫的對手取得勝利,必定要付出很大代價。這些代價,包括自己的「物」和「心」。
****************
不如講政治。
咩係「政治」,先唔好怕我講到一舊舊,咁就用Wiki個解釋:
1. Politics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groups of people make decisions.
2. Politics consists of "social relations involving authority or power"
3. ... and refers to the regulation of a political unit
4. ... and to the methods and tactics used to formulate and apply policy.
由我個人去了解,政治並無任何負面意義。再伸延至辦公室,那辦公室政治同樣並無負面意義。
然則我覺得點解好多人都話好憎office politics,我好主觀地認為,佢地主要有三個原因會咁覺得:
1. 有人淨係玩政治,但唔做野
2. 我唔識玩 (所以潛意識中認為任何人都唔應該玩)
3. (查實)根本唔知辦公室政治係咩
我會好單純咁去理解辦公室政治個意義同埋佢點解出現:因為 Rules 唔夠清晰,又或者d Rules 執行不力。
作為辦公室一員既你,可以嘗試問問自己,究竟係咪因為咁。(到時找我晦氣啦)
回覆香妹,點解我認為 office politics 未必counter-productive。
^^^^
因為所有人都用自己的想法去定義何謂辦公室政治,亦因為辦公室政治永遠(?)也沒有一套標準。
辦公室政治乃配合公司法則或規條以達成企業目標的另一可行途徑。原則上,公司有其傳統、文化、以至核心價值。可是,若政治就是使用權力的途徑,一切執行權力以應付每個崗位的職責的具體形式,也就與政治等同。
沒有政治,一切公司內的決策只能按照既定規則、程序,如此,公司只能體現一個官僚機器,而非一個有生命的機構。
vvvv
再借用阿鎚果幾篇講人才。
^^^^
任何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必須「運用」政治方可「被發現」為人才,這裡再強調「必須」兩字。
唯有表現出「超過」既定規則和程序所賦予的決斷能力,一個管理人才才會真正出現。雖然與此同時,會被認為是辦公室政治。
vvvv
****************
突然想同其他人講我點睇 HRM。
先咁講,我會覺得 HRM呢家野都幾「後現代」。
後現代 HRM 唔同以前,「現代HRM」集中講 human relations,依家就講求咩 objective setting, objectivity 呀,所以需要 measurement, then quantified instead of qualified 呀等等。總之,數字大曬。
坦白,我最初好唔鍾意架,用抗拒甚至憎黎形容都得。
故勿論我點唔鍾意,HRM個「地位」(無論學術定社會)得以提升亦好可能係多得「量化」(quantification),而量化帶來兩個好處:
1. 促進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broadens and sustains the span of control of HRM study)
2. visualizing HRM - 提供方向,以及「希望」
唔講第一點,講第二點。
我查實之前又好憎做 planning,覺得 planning 成日都唔能夠適應現實變化,甚至出左plan 都要因為無數force majeure 而改到九彩,搞到無plan好過有plan,最終 planning只係一個綁手綁腳既方法 ......
雖則我依家都好怕做 planning,但我發現 planning之重要,唔係話鍛煉下你個未卜先知能力,或者比老闆們安心。而係Planning原來對於自己有個好重要既用途,就係剛才講既第二點:Visualization。
根據 VAK model,大部分人都經常以 visual 為主要資訊接收渠道。我自己好多時要 visualize個plan,先可以真正了解到整個環境係點樣,淨係靠 Kinesthetic 我就一定死左。所以,我要寫 blog。
而我自己,要一個visualized plan,先可以增強自己個責任感、momentum,以及hope(係,我要人逼),從而達到目的。亦借用一個大計劃(戰爭意識中的所謂「路線」),先可以發展到自己所需的 Character。
****************
點解我會講呢堆垃雜(圾)野?咪就係因為個討論區囉。(咁即係咩?唏!)
Thursday, August 14, 2008
戰爭意識 (1)
今日阿女拆線。暫未親歷其境,所以未敢造次,胡說鎮定。據說,有八個洞。(想起也打冷震)
我想今次之後,要慎重考慮有否需要提升家中兩小的警戒級別到 DEFCON 4。
回想起,其實,我骨子裏的戰爭意識經常作祟,個人藏書,接近一半都環繞戰爭,甚至關乎聖經解讀,都有以戰爭為背景。(早前Sun兄曾推介一書,小弟還未抽空買讀,抱歉)
小弟見識狹窄,所以在理解或制定一般商業機構的 Competitive Strategy 的時候,唯有從 Resource-based Theory 的角度看,並賦予一個「戰爭狀態」去為策略「調味」。這種調味的好處,我覺得,可以更靠近商業策略的實質。
(請不要介意策略前策略後,我也不喜歡這樣汎濫)
當然,在這雜貨鋪所能提供的其中一種調味方法,就是加上人治背景;而那種戰爭狀態,就因應該人治背景的特質,歸類入一個近似 DEFCON system 的狀態光譜。這個狀態光譜的兩端,就是 Peacetime 和 Wartime。
坦白說,小弟所接受過的正規教育以及常規訓練,個人認為大都只是屬於 Peacetime (平盛)策略:Resource-based, Collaborative, Customer-focused 等等。
不過我相信無數人覺得,他們實質所需要的,不是這種平盛策略;他們認為平盛策略根本不能滿足公司需要。他們說必要採用「戰爭策略」。
或許他們雖然口說「戰爭策略」,但實質上,他們採用的,仍然只是平盛策略,不過,採用戰爭二詞,好像比較有衝勁,比較反映商業競爭的劇烈。
但我想說的戰爭與平盛策略,兩者在本質上的分別,在於前者所擁的假想敵,只有一位或非常少數,而後者,則是與整個市場的競爭。而於企業層面來看,平盛策略的基本目標乃攻城,戰爭策略的則為攻心。反過來看,一個戰爭策略之所以變得優先,很多時都是因「話事人」的戰爭意識作祟,而非企業本身單純因「盈利」或競爭所致。若需要給予一個「懶持平」的理由,就是之所以要攻心者,皆因己心被攻而作的「防禦」。
戰爭意識,經常蓋過平盛意識。事情如何發展,經常因意識而主導。
不少人之所以心煩,亦經常因戰爭意識而引起。
(唉,那何苦此刻我要趕返家重新釐定 DEFCON level 呢?放鬆一點不可嗎?)
(本系列以路線、工具、手段為主體,涉及少量暴力,內容將繼續沉悶。)
我想今次之後,要慎重考慮有否需要提升家中兩小的警戒級別到 DEFCON 4。
回想起,其實,我骨子裏的戰爭意識經常作祟,個人藏書,接近一半都環繞戰爭,甚至關乎聖經解讀,都有以戰爭為背景。(早前Sun兄曾推介一書,小弟還未抽空買讀,抱歉)
小弟見識狹窄,所以在理解或制定一般商業機構的 Competitive Strategy 的時候,唯有從 Resource-based Theory 的角度看,並賦予一個「戰爭狀態」去為策略「調味」。這種調味的好處,我覺得,可以更靠近商業策略的實質。
(請不要介意策略前策略後,我也不喜歡這樣汎濫)
當然,在這雜貨鋪所能提供的其中一種調味方法,就是加上人治背景;而那種戰爭狀態,就因應該人治背景的特質,歸類入一個近似 DEFCON system 的狀態光譜。這個狀態光譜的兩端,就是 Peacetime 和 Wartime。
坦白說,小弟所接受過的正規教育以及常規訓練,個人認為大都只是屬於 Peacetime (平盛)策略:Resource-based, Collaborative, Customer-focused 等等。
不過我相信無數人覺得,他們實質所需要的,不是這種平盛策略;他們認為平盛策略根本不能滿足公司需要。他們說必要採用「戰爭策略」。
或許他們雖然口說「戰爭策略」,但實質上,他們採用的,仍然只是平盛策略,不過,採用戰爭二詞,好像比較有衝勁,比較反映商業競爭的劇烈。
但我想說的戰爭與平盛策略,兩者在本質上的分別,在於前者所擁的假想敵,只有一位或非常少數,而後者,則是與整個市場的競爭。而於企業層面來看,平盛策略的基本目標乃攻城,戰爭策略的則為攻心。反過來看,一個戰爭策略之所以變得優先,很多時都是因「話事人」的戰爭意識作祟,而非企業本身單純因「盈利」或競爭所致。若需要給予一個「懶持平」的理由,就是之所以要攻心者,皆因己心被攻而作的「防禦」。
戰爭意識,經常蓋過平盛意識。事情如何發展,經常因意識而主導。
不少人之所以心煩,亦經常因戰爭意識而引起。
(唉,那何苦此刻我要趕返家重新釐定 DEFCON level 呢?放鬆一點不可嗎?)
(本系列以路線、工具、手段為主體,涉及少量暴力,內容將繼續沉悶。)
Tuesday, August 12, 2008
老闆與討論區
昨天碰見舊高層 Daniel,各自表述雙方的近況。以往與 Daniel 在工作上的接觸不多,每次相遇總是各自匆忙。唯一比較緊密的接觸都是在祈禱小組裏,分享生活起落。
雖然自己已經離開舊公司年多,而 Daniel 也離開了數月,兩人的共同話題,大抵亦只能圍繞舊公司,以及兩者都曾有經常交手的舊老闆 Philip。
如此談一個「特別的人」,昨天竟然沒有讓我產生多大興趣。
反而特別注意自己的感受。
Daniel 從自己的角度指出 Philip 之弊,我隨口附和,但突然問我有否覺得 Philip令自己失望。
此問題從來未出現過腦海,瞬間亦察覺到自己根本從來未考慮過過往任何老闆有否曾令我失望。好新鮮的問題。
Daniel 見到我的遲疑,便問,是否因為你需要站在公司立場考慮?我的本能回答是,習慣使然罷,不是蓄意的。但我的腦海中,還縈繞著「眾老闆曾否使自己失望」的這個問題。
我的被動配合著 Daniel 的主動。他說,討論區提及舊公司,而且挺熱烈的,甚至負面地提到以前某位舊同事。這個消息讓我雙眼發亮。
今天上了討論區,找到 Daniel 提示帖,翻翻那厚厚的帖。翻呀翻,回想起某君的一句,討論區猶如「公海」,(如果想「討論」)感覺好差。鄙人算首次出公海遊歷,深感某君之意。
那張帖,不過發洩、猜度,與分享、討論之義還差十萬八千里。偶有一兩位「企圖」或「稍為」中肯者,已屬異類,與氣氛格格不入。
幸好,關於舊同事的流言太失實。一笑置之。有討沒論的討論區,真值得人治從業員借鏡。很像很多人跟老闆上司們討論工作一樣,對不上頻道。
(還在想,是否做人事的,對於「老闆怎樣」是否比較冷漠?還是,暫時未曾有一個老闆令我「產生期望」?)
雖然自己已經離開舊公司年多,而 Daniel 也離開了數月,兩人的共同話題,大抵亦只能圍繞舊公司,以及兩者都曾有經常交手的舊老闆 Philip。
如此談一個「特別的人」,昨天竟然沒有讓我產生多大興趣。
反而特別注意自己的感受。
Daniel 從自己的角度指出 Philip 之弊,我隨口附和,但突然問我有否覺得 Philip令自己失望。
此問題從來未出現過腦海,瞬間亦察覺到自己根本從來未考慮過過往任何老闆有否曾令我失望。好新鮮的問題。
Daniel 見到我的遲疑,便問,是否因為你需要站在公司立場考慮?我的本能回答是,習慣使然罷,不是蓄意的。但我的腦海中,還縈繞著「眾老闆曾否使自己失望」的這個問題。
我的被動配合著 Daniel 的主動。他說,討論區提及舊公司,而且挺熱烈的,甚至負面地提到以前某位舊同事。這個消息讓我雙眼發亮。
今天上了討論區,找到 Daniel 提示帖,翻翻那厚厚的帖。翻呀翻,回想起某君的一句,討論區猶如「公海」,(如果想「討論」)感覺好差。鄙人算首次出公海遊歷,深感某君之意。
那張帖,不過發洩、猜度,與分享、討論之義還差十萬八千里。偶有一兩位「企圖」或「稍為」中肯者,已屬異類,與氣氛格格不入。
幸好,關於舊同事的流言太失實。一笑置之。有討沒論的討論區,真值得人治從業員借鏡。很像很多人跟老闆上司們討論工作一樣,對不上頻道。
(還在想,是否做人事的,對於「老闆怎樣」是否比較冷漠?還是,暫時未曾有一個老闆令我「產生期望」?)
Saturday, August 09, 2008
一個爸爸的樣子
小女孩和另一位小姐姐玩耍正酣,小女孩突然轉身掉到地上,大叫。爸爸走往如常輕拍小女孩:沒事沒事。
轉身抱起,翻身,便看見她的下巴原來開了一個血湖泊。爸爸馬上抱起小女孩找來職員取急救包,職員替爸爸打了電話叫救護車。
爸爸沒有理會身邊的路人甲乙丙,也沒有理會自己的吼叫有多吵,只管軟硬兼施、旁若無人的盡力平復小女孩高漲的情緒。
職員遞上了藥棉,爸爸按壓著出血的傷口,正努力地遏制小女孩的掙扎,也正努力地遏制自己的恐懼。此刻最需要的,是極權和武力。
原來的恍似永恒,因著盼望,使瞳孔再次放鬆。血湖泊已乾枯,被熒光燈照耀出鮮紅的山谷。
因為小女孩的失措,爸爸唯有聽從救護員的指示,上了平生首課的傷口料理班。然後抱著小女孩同往薄扶林。小女孩在車上睡著了。心情平復了許多的爸爸,從護理員的目光看得出,小女孩的血湖泊以他們出生入死的經驗,份屬家常。今天強拉了三位救護員吃了這頓便飯,爸爸實在有點歉意。
院護士讓父女等了一句半鐘,爸爸便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所以還很有耐心的等。如果不用等,爸爸應該早已急性腦溢血。
以為最壞的已經悄悄渡過,更大的難關還有後頭。
醫生說,要縫針。然後一對一男一女的年輕護理員,著爸爸抱著小女孩到手術室,安頓好小女孩,在外面稍等。爸爸的叮嚀換來年輕人們的安慰,畢竟,年輕人們對於受傷小孩子們的呼叫掙扎,比當了兩年的爸爸熟練多了。此刻最需要的,是狠心和技術。
這位爸爸,今天這兩種需要都不能提供。
小女孩在裏面傳來的淒涼的呼叫聲、爸爸、爸爸、爸爸,這種聲音,這種爸爸,不忍,也在呼叫這種淒涼。際此,這個爸爸已經不能再描述自己的樣子。
這樣,一個不足三歲的小女孩今天就縫了四針。
轉身抱起,翻身,便看見她的下巴原來開了一個血湖泊。爸爸馬上抱起小女孩找來職員取急救包,職員替爸爸打了電話叫救護車。
爸爸沒有理會身邊的路人甲乙丙,也沒有理會自己的吼叫有多吵,只管軟硬兼施、旁若無人的盡力平復小女孩高漲的情緒。
職員遞上了藥棉,爸爸按壓著出血的傷口,正努力地遏制小女孩的掙扎,也正努力地遏制自己的恐懼。此刻最需要的,是極權和武力。
原來的恍似永恒,因著盼望,使瞳孔再次放鬆。血湖泊已乾枯,被熒光燈照耀出鮮紅的山谷。
因為小女孩的失措,爸爸唯有聽從救護員的指示,上了平生首課的傷口料理班。然後抱著小女孩同往薄扶林。小女孩在車上睡著了。心情平復了許多的爸爸,從護理員的目光看得出,小女孩的血湖泊以他們出生入死的經驗,份屬家常。今天強拉了三位救護員吃了這頓便飯,爸爸實在有點歉意。
院護士讓父女等了一句半鐘,爸爸便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所以還很有耐心的等。如果不用等,爸爸應該早已急性腦溢血。
以為最壞的已經悄悄渡過,更大的難關還有後頭。
醫生說,要縫針。然後一對一男一女的年輕護理員,著爸爸抱著小女孩到手術室,安頓好小女孩,在外面稍等。爸爸的叮嚀換來年輕人們的安慰,畢竟,年輕人們對於受傷小孩子們的呼叫掙扎,比當了兩年的爸爸熟練多了。此刻最需要的,是狠心和技術。
這位爸爸,今天這兩種需要都不能提供。
小女孩在裏面傳來的淒涼的呼叫聲、爸爸、爸爸、爸爸,這種聲音,這種爸爸,不忍,也在呼叫這種淒涼。際此,這個爸爸已經不能再描述自己的樣子。
這樣,一個不足三歲的小女孩今天就縫了四針。
*******************
Da:不如你又看看魔術哥哥如何努力?
Thursday, August 07, 2008
寶物
唔知係咪公司打風果日冇拴窗,一返到公司,就發現檯面竟然有四隻雀仔。一隻係小白鷺,一隻係叉尾太陽鳥,另外仲有一對琵琶鴨。唔知佢地係幾時飛入黎既呢?
嗯,經過我細心研究,除左知道呢四隻可愛既小動物究竟英文名係乜之外,仲知道原來佢地係由太平洋飛黎。咁長途跋涉,真係辛苦曬。(明明落大雨,點解個身仲乾錚錚既?)
再睇真d,咿?果幾隻小可愛仲一齊拎住個趣緻天鵝絨布袋個播,真係十足十d帶子鶴,送仔兼擔挑。
陰功,果兩隻琵琶鴨條尾既羽毛原來比膠水黐左落個布袋度,一搣呢,條靚靚羽毛就散曬,嗚嗚,唔可以循環再做鴨毛掃。唉,仲有,唔知係咪因為個窗臺烏糟,所以果幾隻小可愛個身都有d烏卒卒,點都抹唔甩,浪費曬佢地短少但精彩既生命,真係好可惜。
好小心用咁打開個天鵝絨布袋,原來裏面仲有個絲絨布袋!拆開個絲絨袋(米住,仲有冇袋中袋!?),終於發現裏面有冊本草綱目同埋一個綉花錦盒。
本本草綱目好似有d「披口」,嘿,你呢幾隻雀真係照顧不周,打風遮,都就住丫嘛。算啦,「本野」咁厚,躉埋一邊,拆左個錦盒先。(米鬧住,乜你未聽過,書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嘿,不出所料,個錦盒入面真係又有個真皮袋,仲兩層添!GOD!(係咪有人知道我有儲袋癖呢?)
拉開袋口繩,一隻綠色既貓頭鷹飛左出黎,可能因為太肥,所以隻貓頭鷹飛左冇耐就降落響張檯到。嗯,真係好肥,但真係好可愛。唔似乾錚錚果四隻,呢隻雀,光滑得黎晶瑩剔透,奇雀奇雀。(睇多兩眼,個樣幾似「一索」,雖然靚好多)
既然班乾錚錚係都要搲住個天鵝絨布袋(係咪叫一台花?),剩低阿索一丁友,好,就同阿索起個巢先喇。不過見今日時間緊迫,都係暫時放響暖爐上面,費事佢凍親,遲d先度下個巢點整。
略有所思。阿索點會無緣無故呢埋係個袋裏面呢?而且,點解無啦啦有陣除呢?
本草綱目!
查實咁,原本真係想暫時丟低呢個枕頭一陣,不過,呢陣除實在好攻鼻,於是打開本草綱目裝裝,誰不知發現...
唉,原來入面仲有張...... 藏寶圖!
張藏寶圖寫住話,果d披口呢,係明清時代遺漏落黎架喎,同班乾錚錚無關喎,又話唔關肥嘟嘟事... (邊個係肥嘟嘟?阿索?)
哼(怒睥四雀),你幾隻野今日就放過你地。下次,嘿,嘿嘿。
既然依家洛陽紙貴,我諗我要好好珍藏呢份藏寶圖同埋本草綱目至得。嗯,鎖入夾萬定係埋落地底穩陣d呢?
嗯,經過我細心研究,除左知道呢四隻可愛既小動物究竟英文名係乜之外,仲知道原來佢地係由太平洋飛黎。咁長途跋涉,真係辛苦曬。(明明落大雨,點解個身仲乾錚錚既?)
再睇真d,咿?果幾隻小可愛仲一齊拎住個趣緻天鵝絨布袋個播,真係十足十d帶子鶴,送仔兼擔挑。
陰功,果兩隻琵琶鴨條尾既羽毛原來比膠水黐左落個布袋度,一搣呢,條靚靚羽毛就散曬,嗚嗚,唔可以循環再做鴨毛掃。唉,仲有,唔知係咪因為個窗臺烏糟,所以果幾隻小可愛個身都有d烏卒卒,點都抹唔甩,浪費曬佢地短少但精彩既生命,真係好可惜。
好小心用咁打開個天鵝絨布袋,原來裏面仲有個絲絨布袋!拆開個絲絨袋(米住,仲有冇袋中袋!?),終於發現裏面有冊本草綱目同埋一個綉花錦盒。
本本草綱目好似有d「披口」,嘿,你呢幾隻雀真係照顧不周,打風遮,都就住丫嘛。算啦,「本野」咁厚,躉埋一邊,拆左個錦盒先。(米鬧住,乜你未聽過,書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嘿,不出所料,個錦盒入面真係又有個真皮袋,仲兩層添!GOD!(係咪有人知道我有儲袋癖呢?)
拉開袋口繩,一隻綠色既貓頭鷹飛左出黎,可能因為太肥,所以隻貓頭鷹飛左冇耐就降落響張檯到。嗯,真係好肥,但真係好可愛。唔似乾錚錚果四隻,呢隻雀,光滑得黎晶瑩剔透,奇雀奇雀。(睇多兩眼,個樣幾似「一索」,雖然靚好多)
既然班乾錚錚係都要搲住個天鵝絨布袋(係咪叫一台花?),剩低阿索一丁友,好,就同阿索起個巢先喇。不過見今日時間緊迫,都係暫時放響暖爐上面,費事佢凍親,遲d先度下個巢點整。
略有所思。阿索點會無緣無故呢埋係個袋裏面呢?而且,點解無啦啦有陣除呢?
本草綱目!
查實咁,原本真係想暫時丟低呢個枕頭一陣,不過,呢陣除實在好攻鼻,於是打開本草綱目裝裝,誰不知發現...
唉,原來入面仲有張...... 藏寶圖!
張藏寶圖寫住話,果d披口呢,係明清時代遺漏落黎架喎,同班乾錚錚無關喎,又話唔關肥嘟嘟事... (邊個係肥嘟嘟?阿索?)
哼(怒睥四雀),你幾隻野今日就放過你地。下次,嘿,嘿嘿。
既然依家洛陽紙貴,我諗我要好好珍藏呢份藏寶圖同埋本草綱目至得。嗯,鎖入夾萬定係埋落地底穩陣d呢?
Wednesday, August 06, 2008
兩句起三句止
老五
既然冇野好輸,仲可以趁人放長假,就有碗話碗!
小黃蓉
多食多瞓,懶理天變!
小飛俠
感染 + 把心一橫,雙管齊下!
綿綿
係時候揀究竟先苦後甜,定先甜後苦勒。
阿鶴
拿,我真係(驚驚驚驚驚)^10。可唔可以搵埋「佢地」呀?
冰妹
呵呵呵,係你面前邊咁曬命呀。(嗌救命就有我份!)
怒眼妹
多謝,係你令我反老還童。
Karen
中文名都未諗掂,咁快黎英文名?
Morca
逃...
奕小寶
都有咁諗過,不過,都係即興好d。
阿女
唔該,唔好三四點起身話要睇電視!
阿仔
(咪投訴住,等老豆諗到你叫乜名先喇)
風波
好彩多左日休息,否則唔知老闆會點處置我。
IQ題
唉,唔知點入手,放棄。
既然冇野好輸,仲可以趁人放長假,就有碗話碗!
小黃蓉
多食多瞓,懶理天變!
小飛俠
感染 + 把心一橫,雙管齊下!
綿綿
係時候揀究竟先苦後甜,定先甜後苦勒。
阿鶴
拿,我真係(驚驚驚驚驚)^10。可唔可以搵埋「佢地」呀?
冰妹
呵呵呵,係你面前邊咁曬命呀。(嗌救命就有我份!)
怒眼妹
多謝,係你令我反老還童。
Karen
中文名都未諗掂,咁快黎英文名?
Morca
逃...
奕小寶
都有咁諗過,不過,都係即興好d。
阿女
唔該,唔好三四點起身話要睇電視!
阿仔
(咪投訴住,等老豆諗到你叫乜名先喇)
風波
好彩多左日休息,否則唔知老闆會點處置我。
IQ題
唉,唔知點入手,放棄。
Saturday, August 02, 2008
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 (10)
「民主」兩字的定義,每個人都不同。
有人認為民主就是普選特首、或結束一黨專政、或公民參與政治、或一系列在 Wikipedia 所講述的定義和層次。
若「民主」的精要,在於個體(Individual)的普及和包容,那接納「個體如何定義民主」也同樣應該得到普及和包容。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由於我一直沒有為「民主」作出一個精確的定義而引致誤解,所以寫出我今次所謂的自圓其說。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深刻地相信,「民主」並非專有名詞,更不是受過高深教育才能理解的名詞,「民主」本身,我相信,縱使啞巴不能言明、瞎子不能看見、聾子不能聽到,但總能感受到「個體」是否得到普及和包容。
雖然這樣說好像是把「民主」的政治含義剔除,然後自行加上「自由」「平等」「包容」,但事實上,若沒有個體的平等參與和行使權利的自由以及個體之間的包容,「民主文化」,無論處於任何社會環境、政制、政治組織、社會組織、商業機構、倫理關係,都將會沒有靈魂,因為「民主」只能活在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的精神裏。
因此,我在本系列一直想說的「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就是「中國國內的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
或有人認為 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是一個幌子。但事實上,IMM 中的地域流動(Geographic Mobility)、經濟流動(Economic Mobility)以及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所顯示的,就是反映個體是否獲得普及和包容的「合理啟示」。
*********************
重申,我乃「民主政制」的懷疑論者;但我會視自己為「民主文化」的支持者。
「民主政制」的支持者,對於在建立民主制度很在行,「筆」鋒銳利,但制度若能令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那「字」似乎便足夠建立民主政制,毋須考慮「人」會否和如何遵從「字」,甚至毋須考慮究竟那「筆」會否和如何普及和包容個體。
個體的普及,不是單靠「字」所能達,乃須整個社會的努力。個體的包容,亦不是靠「字」所能傳,更須整個社會的努力。
這一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就是建基於這種互動,以及這種互動所反映的文化、理念和效果。
*********************
雖然 IMM 希望反映中國國內的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的「程度」,但這並不代表我企圖在本《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系列賦予一個結論,指除了普及和包容,就沒有其他先決條件。
而我最希望指出的是,正因為民主理念和意義的多樣化,所以任何一種的先決條件都不應該被理解為「唯一」的先決條件。
可是,從我個人的理解和感受,事實並非如此。
更令我體會甚深的是,對於部分民主支持者,尤其民主政制支持者,他們推動民主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其實正正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這些努力和意志很容易讓他們墮入「我們心中的民主才是真民主」的信念,但亦是這種信念窒礙了個體的普及和包容,原因是,這種信念只是存在於這些民主支持者們當中的共同信念,而非所有「獨特」個體的「不共同」信念。他們的理念和行為所能普及的,經常是一種「反普及個體」的排他理念,並沒有真正的接納「個體」。結果,就是讓這些不被接納的個體,更反對他們。對於支持民主文化的人來說,這個結果令人遺憾。
*********************
雖則,這個結果對於我自己,暫只是一個癢而不痛的遺憾。
本篇結《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
有人認為民主就是普選特首、或結束一黨專政、或公民參與政治、或一系列在 Wikipedia 所講述的定義和層次。
若「民主」的精要,在於個體(Individual)的普及和包容,那接納「個體如何定義民主」也同樣應該得到普及和包容。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由於我一直沒有為「民主」作出一個精確的定義而引致誤解,所以寫出我今次所謂的自圓其說。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深刻地相信,「民主」並非專有名詞,更不是受過高深教育才能理解的名詞,「民主」本身,我相信,縱使啞巴不能言明、瞎子不能看見、聾子不能聽到,但總能感受到「個體」是否得到普及和包容。
雖然這樣說好像是把「民主」的政治含義剔除,然後自行加上「自由」「平等」「包容」,但事實上,若沒有個體的平等參與和行使權利的自由以及個體之間的包容,「民主文化」,無論處於任何社會環境、政制、政治組織、社會組織、商業機構、倫理關係,都將會沒有靈魂,因為「民主」只能活在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的精神裏。
因此,我在本系列一直想說的「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就是「中國國內的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
或有人認為 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是一個幌子。但事實上,IMM 中的地域流動(Geographic Mobility)、經濟流動(Economic Mobility)以及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所顯示的,就是反映個體是否獲得普及和包容的「合理啟示」。
*********************
重申,我乃「民主政制」的懷疑論者;但我會視自己為「民主文化」的支持者。
「民主政制」的支持者,對於在建立民主制度很在行,「筆」鋒銳利,但制度若能令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那「字」似乎便足夠建立民主政制,毋須考慮「人」會否和如何遵從「字」,甚至毋須考慮究竟那「筆」會否和如何普及和包容個體。
個體的普及,不是單靠「字」所能達,乃須整個社會的努力。個體的包容,亦不是靠「字」所能傳,更須整個社會的努力。
這一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就是建基於這種互動,以及這種互動所反映的文化、理念和效果。
*********************
雖然 IMM 希望反映中國國內的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的「程度」,但這並不代表我企圖在本《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系列賦予一個結論,指除了普及和包容,就沒有其他先決條件。
而我最希望指出的是,正因為民主理念和意義的多樣化,所以任何一種的先決條件都不應該被理解為「唯一」的先決條件。
可是,從我個人的理解和感受,事實並非如此。
更令我體會甚深的是,對於部分民主支持者,尤其民主政制支持者,他們推動民主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其實正正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這些努力和意志很容易讓他們墮入「我們心中的民主才是真民主」的信念,但亦是這種信念窒礙了個體的普及和包容,原因是,這種信念只是存在於這些民主支持者們當中的共同信念,而非所有「獨特」個體的「不共同」信念。他們的理念和行為所能普及的,經常是一種「反普及個體」的排他理念,並沒有真正的接納「個體」。結果,就是讓這些不被接納的個體,更反對他們。對於支持民主文化的人來說,這個結果令人遺憾。
*********************
雖則,這個結果對於我自己,暫只是一個癢而不痛的遺憾。
本篇結《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
寵物與 IMM
(本篇乃《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的番外爛尾篇)
大膽假設:寵物的飼養率與民主發展有關。
我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包括不同層面的互動,例如個人,社會,集體,文化等,基本單位都是以人,或人的各種活動為主)。
隨著經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變得複雜。有人認為,基於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國與西方的"人民參與政治"的發展模式將會很不同。
若單單按照 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中國可以單純因為持續的經濟發展而引致政制演變,以至社會民主化。可是,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只是按照人與人之間的 Exchange 的上升(激化/升溫/催化)去預示 Evolution of democractic systems,並參照其他國家的 empirical data 予以解釋。可是,此Model 並不能有力地解釋以及指出究竟人與物之間的 Exchange 能否帶來影響。
IMM 其中一個假設是 Social Exchange 及 Human Interaction 所引致的知識、利益以及權力交流 between human individuals. 但當進行更細緻的觀察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人與物之間的交流也可能影響人民/公民政治參與的投入程度。
在人與人之間的Interaction的情況來說,若一方要增進知識、利益以及權力,要達到雙向的結果,就是雙方交換。要達到單向的結果,就是一方從另一方拿取。
在人與物之間的 Interaction 的情況來說,似乎只能有單向的結果存在,即一方從另一方拿取。這種單向的「非物質性」「流動」不能被稱為交流,而且幾乎只限於知識「斷續的」「發現」而非「持續的」「互相補足」,補足的意思,就是引發人民參與政治的「人本關懷」/啟發(須要予以補充,此處解釋勉強),而人,則作為人與物之間的知識的得益者。可是,這種得益不單只限於知識性(?)。
The pet connection: Pets as a conduit for social capita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VBF-4FM5D4V-4&_user=10&_rdoc=1&_fmt=&_orig=search&_sort=d&view=c&_acct=C000050221&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2774334461c2740700a7a9ef8eb96ffe
Since pets can actively interact with human "without" exerting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human exchange of knowledge, interests and power (or only minimally affected or even having a positive effect on favorable exchange -- needs references and research results), pet ownership may assist mobility on all three levels. Even more, pet ownership may even develop a correlation with a country's level of democratization or with the three levels of mobility.
雖然中國的歷史資料缺乏飼養寵物的數據,但明顯地,寵物是貴族或富有家庭的專利,而平民或農民家庭所飼養的動物,能與人終老的數量(估計)不多,最後往往兔死狗烹。
寵物飼養率,在不同層次都可以反映三種 Mobility,尤其GM與EM。但SM,則有待進一步解說。
Reference:
Pet ownership in China:
http://www.euromonitor.com/China_changing_attitudes_to_pet_ownership_drive_pet_food_sales
in 1998: dogs and cats: 5% and 14%
in 2004: dogs and cats: 7% and 15%
Pet ownership in the US:
http://www.appma.org/press_industrytrends.asp
in 1988: pet: 56%
in 2006: pet: 63%
in 2007: dogs and cats: 63% and 34%
Pet ownership in Australia:
http://www.petnet.com.au/petstatistics.asp
in 2005: pet: 63%
in 2005: dogs and cats: 37.8% and 25.0% (total 53.3%)
大膽假設:寵物的飼養率與民主發展有關。
我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包括不同層面的互動,例如個人,社會,集體,文化等,基本單位都是以人,或人的各種活動為主)。
隨著經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變得複雜。有人認為,基於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國與西方的"人民參與政治"的發展模式將會很不同。
若單單按照 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中國可以單純因為持續的經濟發展而引致政制演變,以至社會民主化。可是,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只是按照人與人之間的 Exchange 的上升(激化/升溫/催化)去預示 Evolution of democractic systems,並參照其他國家的 empirical data 予以解釋。可是,此Model 並不能有力地解釋以及指出究竟人與物之間的 Exchange 能否帶來影響。
IMM 其中一個假設是 Social Exchange 及 Human Interaction 所引致的知識、利益以及權力交流 between human individuals. 但當進行更細緻的觀察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人與物之間的交流也可能影響人民/公民政治參與的投入程度。
在人與人之間的Interaction的情況來說,若一方要增進知識、利益以及權力,要達到雙向的結果,就是雙方交換。要達到單向的結果,就是一方從另一方拿取。
在人與物之間的 Interaction 的情況來說,似乎只能有單向的結果存在,即一方從另一方拿取。這種單向的「非物質性」「流動」不能被稱為交流,而且幾乎只限於知識「斷續的」「發現」而非「持續的」「互相補足」,補足的意思,就是引發人民參與政治的「人本關懷」/啟發(須要予以補充,此處解釋勉強),而人,則作為人與物之間的知識的得益者。可是,這種得益不單只限於知識性(?)。
The pet connection: Pets as a conduit for social capita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VBF-4FM5D4V-4&_user=10&_rdoc=1&_fmt=&_orig=search&_sort=d&view=c&_acct=C000050221&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2774334461c2740700a7a9ef8eb96ffe
Since pets can actively interact with human "without" exerting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human exchange of knowledge, interests and power (or only minimally affected or even having a positive effect on favorable exchange -- needs references and research results), pet ownership may assist mobility on all three levels. Even more, pet ownership may even develop a correlation with a country's level of democratization or with the three levels of mobility.
雖然中國的歷史資料缺乏飼養寵物的數據,但明顯地,寵物是貴族或富有家庭的專利,而平民或農民家庭所飼養的動物,能與人終老的數量(估計)不多,最後往往兔死狗烹。
寵物飼養率,在不同層次都可以反映三種 Mobility,尤其GM與EM。但SM,則有待進一步解說。
Reference:
Pet ownership in China:
http://www.euromonitor.com/China_changing_attitudes_to_pet_ownership_drive_pet_food_sales
in 1998: dogs and cats: 5% and 14%
in 2004: dogs and cats: 7% and 15%
Pet ownership in the US:
http://www.appma.org/press_industrytrends.asp
in 1988: pet: 56%
in 2006: pet: 63%
in 2007: dogs and cats: 63% and 34%
Pet ownership in Australia:
http://www.petnet.com.au/petstatistics.asp
in 2005: pet: 63%
in 2005: dogs and cats: 37.8% and 25.0% (total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