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粗淺的體會

社運博弈

(1)博弈理論得以體現的必要條件,就是必須有博弈者。

博弈者是在博弈,是在思考,是在以高度的理性去作出考慮,是在跟對手鬥智鬥心靈質素。博弈者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極度理性的決策團體,例如軍隊中的參謀、外交部,或處於戰爭狀態中或擁有戰爭意識的團體。博弈是聯動互動的。社會群體、一般家庭是不會理性博弈的。

博弈理論的例子雖然容易取得,但不是隨處適用。

(2)Chaotic 群體對 Orderly 群體的博弈,由於 C 群體內部並非一致(in the way of choice diversity:「股民」>「市民」>「網民」),本身其決策也就並非能以理性去博弈,促 C 群體只能以其過去的結果,而非 O群體的決策模式來推敲,或作出博弈。無嚴謹組織的 C 群體,其博弈模式以 Trial and Error 為主(~ individual learning + horde instincts?),成敗在乎能否切入博弈對手的要害。越威脅O 群體要保護的對象,越切合「要害」的定義。這種群體除了靠critical mass,更要依靠時機、運氣在可以在與理性博弈對手的棋局下勝出。達至 critical mass 的意思,即引致O 群體出現恐慌性決策改變,不同 composition of the mass,可以引致不同程度的恐慌。(some side-thoughts from here1, here2 & here3 - updated 29 Oct

反過來看,O 群體如果要維持相對優勢,應該有不少可行的方法。

整體來說,博弈者的勝利因素,並非理性或技術性擊倒,反而是在於「誰先」在對手的心靈製造恐慌。

(3)博弈者的失敗,在於一己計劃缺乏足夠理性元素,或在於推演欠缺充分計算,更在於對一己計劃與推演賦予過大期望或過分自信。博弈者的失敗,很多時在於錯誤辨別博弈對手,或對手眾多而不能制定有效策略。

簡單而言,把錯脈、斷錯症、開錯葯,是謂博弈者第二大忌,第一大忌則為表徵當病徵。常見之於子女入學、自身轉職入職、對抗權力階層管制措施等。

On reflection

When you critize, reflect. When you reflect, don't critize.

On finding an insight, you reflect upon what was happening. You relate what was happening with what you have reflected. And if you find yourself spontaneously critize what was happening, you are not reflecting.

You are rallying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your criticisms.

Please don't, christian.

casus belli

升級了。以前等機會,現在製造機會。那些議員們的權術運用比以前高明了,但反更為我所鄙視。

Fabian Strategy

統治權... 短暫放棄統治權,換來其他資本以取得將來的統治權。

內地在進行結構轉型的期間,例如由計劃經濟模式過渡至市場經濟模式,曾短暫放棄統治權以利將來統治(地區性放任政策),意義上與費賓戰略近似。費賓戰略的本義是取捨策略。

香港政府進行政制轉型的同時,原則上亦可考慮採取費賓戰略。

費賓戰略對於個體亦適用。(Side-thoughts from here - updated 29 Oct

犧牲

作為「行義」的關鍵元素,此孫中界君,烈士也。

他推動的,不止法治,更是法智。

曙光

明報消息:內地公安自4月9日展開的打擊拐賣兒童行動以來,截至本月12日,偵破案件1717宗,解救兒童2008人...

其他資料: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拐賣兒童、婦女犯罪專項行動。還想知道,多少人被捕。

教育、習俗、需求、neighborhood watch。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暗地....

寫了一整篇嘲笑議員們的不是,找來了蔡講師分析政府之失,還想慨嘆世道行義者眾惜持平者稀,還是一筆刪掉。政治,反正都是目標與手段之爭,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嘲笑的。我正盤算如何嘲笑世道人貽笑大方之際,偏偏上天不予,要我取捨。

跟親愛的發生齟齬,冷戰,悲傷慨嘆。我手中有道,對方手中有理。沒有怒,只有怨。怨對方不解自己。

想貫徹始終,要做一個人。對於親愛的,我寧願放棄手中打擊的能力,放棄手中的權力。但怒告訴你,這是道,是理,怒是應該的,是沒錯的。我雖狠狠嘲笑怒,但擋不住它。

儘管親疏有別,有名字的,沒有名字的,都是我的鄰舍,更何況那親愛的?我斷不可以為自己的就是道理,連那親愛的都不顧。我斷不能以為對方的不是道理,連那沒有名字的都不顧。

信、望、愛,偏偏沒有義。

義,就是與之斷絕

親愛的,你要義的話,你拿去吧。我,會嘗試堅忍的,默默的,放下我戀戀不捨要行義的權力,讓我的道理慢慢灰飛煙滅,讓那個道理在我倆中間結果。

Monday, October 19, 2009

港政隨想

妒嫉變歧視?

街坊留言 --

新報呢段比較貼近實況:
先由主講嘉賓嶺大文化研究系教授李小良「解讀周秀娜現象」,當中提及到「情色文化政治的課題」,教授指出,社會大眾對o靚模有負面印象,是「精英歧視基層」的表現。他舉例,正統出身的模特兒經過長時間訓練,但被認為胸無點墨的o靚模卻和她們平起平坐,因而要將o靚模排擠。

明明係「妒忌」,點解叫「歧視」?(真係 very 經濟學)

雙重標準恐懼症

因為怕大事化小遭詬病為淡化,所以無論事無大小一律小事化大,大事化作性高潮?

咁係咪反映已經出現左亞傳染性嚴重結構性選擇性抑壓綜合症 (Sub-contagious severe structural selective sex suppression syndrome)?

港政治

嗯,從報章觀察所得,各類議題性質所佔百分比約為:

總之係政府責任 - 60%
社會公義問題 - 50%
其他 - 30%

總計140%,查實條數點計?

季羡林學(摘自《牛棚雜憶》)

然而這一位先生 —— 我沒有資格稱他為「同志」—— 卻竟然焚膏繼晷,把全部資料都讀完了,提供了不少批鬥的資料。但我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讀了那樣多的資料,費了那麼大的力量,對他來說不是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嗎?反過來說,如果他用同樣大的力量和同樣多的時間,讀點兒阿拉伯語言、文學或文化的資料,他至少能寫成一篇像樣的論文,說不定還能拿到碩士學位,被提升一級哩。因此,我從內心深處同情他,覺得對他不起。

精純求學

因為季老,所以想起某人曾說過的「精純求學」四字。

氛圍

給自己臉上貼點金。

有人曾提到(阿靚仔,delete請揚聲):

6. 而事實上,睇左上面條link,見Ostrom提到「制度供給、可信承諾和相互監督」等社會學家經常強調既問題(reciprocity係社會學上好大既課題。而去到game theorist手上,repeated game又係一大話題喇),我又諗起張五常提到既合約結構問題﹕唔同合約,有唔同功能。例如,件工合約減輕「監督生產」費用,但會增加「質量控制費用」--唔同行業,甚或同一行業但生產唔同製成品有唔同費用,所以合將選擇會唔同--衣度,又會講到張五常非常唔同意,但williamson之類講既「incomplete contract」問題。

7. 亂寫完一大段,想講既係,其實Ostrom提到既「自主自治理論」,係可以由張五常或經濟學制度學派導出。當然,political economist會更加易得出衣個結論。冇記錯的話,牛津既社會與思想叢書係05定06年出左本新書,位作者就係以political economist既手法,利用90年代中後期大陸唔知邊個縣做例子,「證明」「鄉鎮自治模式」可以成功發展「集體企業」,從而肯定大陸某些新左既立場。

又查實,講 Rise of Institutions, Fish Banks, Collectivism, China 都不過係因為一個氛圍。哈,只是被動,順應潮流,臉上沒有金,且也不過穿鑿附會。(之但香港有人感受到這個氣氛嗎?)

下一屆得主,可能來自研究 Mobility。^^

這個年代

Henryporter寫《憧憬自由之丘:「買樓信仰」為香港中產作繭自綁之死結》。

擁有自己的物業,既是香港傳統智慧(或傳統),亦是香港人核心價值。雖則我並不認同這種價值,但的確沒有瓦遮頭的日子叫很多人憂慮 -- 「甚至」為自己的置業年齡設限。是為安全感也好,保障也好,投資也好,傳承也好,炫耀也好,為舒適也好,為下一代著想也好,此信仰從不曾受質疑。

你虔誠嗎?

Tuesday, October 13, 2009

快快

快快以三十分鐘,解析一家早已不再屬於新興行業的公司 - 快快速遞的薪酬福利政策。(部分內容從略或予隱藏)

快快速遞的前線派遞員已超過五百人,勞動密集型。整體財政穩健,客源穩定,涵蓋大中小企。

骨幹技術為人手派遞及文件運輸,相關人員的工資水平政策以 lead 為主(即優於同行),而後勤人員則為 match(即所謂competitive)。

幾個難題:

1. 派遞員薪酬計算複雜,牽涉各種佣金、津貼等,種類繁多,不同組別的派遞員也可能享有不同的薪酬計算辦法。不利監督,亦不利行政效率。

2. 派遞員經常發生工傷,雖享有基本醫療保險,仍因不少工傷訴訟以及誤工,影響人手調配和編排,同時大大增加成本。

3. 因工作性質及工作環境關係,流失率高。

初步應對:

1. 短期內維持派遞員薪酬結構。由管理層發放操守指引,增聘內部審核員,除作監督和裁決準則外,亦可作客戶服務保證。長遠整合不同待遇條款,加以分類,並與企業發展政策掛鉤。

2. 聘用安全或職康健顧問作定期審核,並協助制訂派遞指引,以及研究相關輔助工具,減低工傷的機會。以指引為技術性補充資料,判斷工傷事故的成因。長遠專門制訂工傷處理政策,應付突發或特別事故。

3. 由於派遞員職級的薪酬政策以 lead 為主,以客戶服務培訓、職業安全教育及輔助器材、維持佣金公平性等為輔,預計可以有效減低流失率。

4. 以問卷形式,就特定範疇向各職級收集員工意見,甚至作雙向溝通渠道,除確保以上措施的可預期性外,並為其他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5. 客戶方面,逐步建立投訴處理程序及電話熱線,提高前線服務水平的透明度。

6. 與中醫診所或團體商討,給予工傷或有勞損徵狀的員工自願性針灸治療優惠。

快,快的,是速度,也不是速度。

快,若不是速度,就是不快。

快,也同樣是不快。

是為欲速則不快

我近來竟然在想,我可以代入編劇的想法,但何以我還不是一個好編劇?

我沉醉於某某學者所說的什麼世代的什麼食字習作,大有挑戰學者正派撥亂反正之意圖。

我輕視固有編劇方式,不快要打穩基礎才成學的真理,圖以快打不快。

是為敗。

Wednesday, October 07, 2009

今天的工作

工作排期有優次:

1. 為某客戶的某制度的可行性作最後覆核。
2. 為該制度計劃一系列可行的管制關卡。
3. 為該些管制關卡設置監測系統。
4. 為管制關卡提供適當繞道流程。
5. 為該繞道流程設置相關通報系統。
6. 為某客戶流程的一個漏洞作出填補。
7. 追殺老闆某客戶的新計劃進度。
8. 繼續為某客戶的某制度的管制關卡、監測系統、通報系統進行審核。
9. 聯絡某放假中的客戶了解其制度細節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換個角度理解:

1. 一個永無止境既覆核。
2-3. 即係 IT 野啦
4-5. 即係個客想點就點啦(深層理解 = 個客根本唔知自己想點)
6. 即係補鑊(估中者叻仔也)
7. 人地既 backlog
8. 自己既 backlog
9. 皇帝唔急,太監都唔急

Monday, October 05, 2009

假期思跡

幾天的假期,思緒是這樣渡過的。

方陣

當然有看閱兵。

最心曠神怡的,莫過於紅粉兵團(aka 展覽品、正妹)。雖然有些地方或人物像預先拍好,不過無損當中意識的傳遞。其中最收視聽之效的,該是安排了每個徒步方陣,由學員打前鋒,女兵做後衛。這個編排帶來很強烈的「安慰感」,兵器軍備只是其次(仔細推敲甚至覺得這些科技唯有對憤青帶點興奮作用)。不足的地方,是旁述員,很嘮叨,旁白不合時宜,而且畫面似乎經過很多人工加工,或許對於某些人帶來欣喜,於我則還覺得這樣「要求完美無暇」本身就是瑕疵。整體意識的傳遞的策劃經過精密計算。

有人說,看到飛彈等於看到大爺自慰,Errr.... 我只覺得這些軍事科技還追不上已發展國家。亦有人留意到城樓上政治人物的排列,Errr.... 我嘛,只看到短裙美女,和一堆堆夠資格觀禮的眾多長者(發了蠻勁在觀禮人群中都找不到年輕人.... 原來在數百米外)。

煙花

不是我的決定。不過看罷煙花,還覺得可以。我是首次如此近距離看煙花,阿女看得開心,我怕耳膜再穿,唯有掩耳看花。來回人群很有秩序,國內和外國遊客都很多,但自己一站兩走前後兩三個小時,以我的體力和腳骨力真的有點勉強(查實取了我的老命)。

覺得煙花,其實也可以是建立 emotional dependence 的一種有效途徑.... 原來如此。(唉,什麼是清醒,什麼是感情,什麼又是冷漠疏離?)

深圳

請了假,來個超短線外遊。主要是吃喝購物和與老朋友會面。

除了一些早計劃好的藥物日用品外,清單還包括有書與作者。季羡林與龍應台是首選。季羡林的自傳全集終於成為囊中物,竟還看到有季老《牛棚雜憶》的「手稿本」(驚嘆!但沒有買下來) 。龍應台的書,很少,找不到想要買的。(找書途中不斷想起龍的話:知道敵人痛在哪里,你就拿不起槍來)。幾乎還有半個書架放了柏楊的書,當然包括他那《醜陋的中國人》。也翻開過一些以「群體事件」「管治決策」「民主」作標題或關鍵詞的書,最後還是買了本《不如跟寶寶玩遊戲》取代了。

此行也是來接觸一下久違了的氣氛(不是節日氣氛)。變了一點,但說不清楚,像疏離了。(啊,可能是因為吃了兩餐大家樂之故。)那實地調查清單唯有暫時束之高閣。

回港

有朋友提起constraint。其實我想到的,是人所行的「善與惡」,是不理規則法治與否的。行善惡與否,不單看constraint,更看人自己本身。Creativity其一,如何妥善運用 Creativity 其二。

面試官的提問,我想了數天,答她「薪高糧準」是死定的了,答「反省力」雖心所願惜欠說服力,若按本子給一個「常識」可能還有點生機。

阿女初入學之時,萬分期待收到「家長通告」(升任「家長」之虛榮盡在不言中),誰知山中一月,排山倒海的要簽回條、要參加什麼活動什麼講座.... 後悔,是否不該?

看了點點《D-9異形禁區》的影評,原來此戲挺有意思,打殺欠奉,唉... 。據說尼日利亞政府投訴此戲有詆毀其前總理之嫌,嗯,口痕友應,聽到一個名字單詞而上心的人,又何止尼日利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