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小結前之小結



光前

光後









麻煩小孩砌圖五十塊,無難度,一路唱歌一路砌。難度升級至二百五十塊... 默...



天真小孩最有興趣聽的聲音是:「去街街」+ 開門聲



五月天,熱熱熱,考三科,煩煩煩。



麻煩小孩初開竅,愛火車,可惜有人捨不得。



麻煩小孩愛電腦,贈她相機可算寵?



我喜歡這種討論,治吾辯癖。

Monday, April 27, 2009

歌德回帶(又係佢)

歌德回帶

動機與行為(1)
早兩日,睇左 波蘭斯基 執導既 鋼琴戰曲(pianist)。套戲,我唔可以話鐘意。事關,我好唔鐘意個主角 (什至係,某程度成個故事希望帶出既訊息)。

套戲想帶出咩訊息,想探討咩﹖其中一樣係,點解波蘭人唔會反抗nazi。再準確小小,波蘭斯基想討論,人類點解會容許暴政既出現﹖

電影入面,其中一幕係﹕一排波蘭人,被命令係街上列隊。其中一個nazi軍官,係隊中點出數人,叫佢地行前。之後,軍官由第一個人開槍,最後將所有被點名出黎既人槍殺。槍殺中途,軍官曾經沒有子彈;該軍官需要換子彈,才能完全作業。

該幕,帶出數個問題﹕
1. 被點命出來的人,明知會死。那麼,為什麼不反抗﹖
2. 軍官換子彈時,還未被殺的人仍可逃走/反抗。然而,為什麼他仍然訓在地上不反抗﹖
3. 其他沒有被點名的人,為什麼會呆立沒有反抗﹖
4. 軍官只有數名,為什麼沒有人反抗﹖

動機與行為(2)
以常識解答﹕
沒人逃走,因為他們自覺沒有能力對抗大時代﹕就算反抗,最終都會被殺。
而且,順從,反而會留返條命,可能會因為幸運,最好會過反好日子。

....

***********

呢篇其實阿(靚)哥仔好耐之前都講過,當時唔記得有冇搭過嘴,今日趁佢未出第三集,寫低自己諗乜。為免哥仔又來洗版,原文貼在留言板。

疑問:

(1)
套戲未睇過,假設歌德講果幕,真係想帶出果四個問題,咁果出現左五次既「反抗」,令我產生疑問.... 我會諗,係咪一定要從「反抗」或以此爭取「自己生存」作出發點?

(2)
如果「波蘭斯基想討論,人類點解會容許暴政既出現」,主題似乎係反抗暴政,唔係「自己生存」。

(3)
以爭取生存作為動機,從而反抗被殺(行為上),並「不」代表反抗暴政。反抗暴政,屬於「高階動機」(即理想 - dream/aspirations),不適宜以低階的「生存」作比較。反抗暴政,可以通過犧牲,不論是否以自己生命作為代價。最重要是「犧牲是否有價值」。

放棄生存亦可以等同反抗暴政。

(4)
從 retrospective 角度,有些背景值得注意。當時的波蘭工業化程度低,大部分都是鄉村的農民。波蘭人戰前以為必勝,自以騎兵面對1939年德國裝甲閃擊之後,波蘭人從自大的高處,跌到自卑的深淵。

(4.1)
推想一: 農村生活,尤注重「睦鄰關係」和親情。故人遠去唯獨自己生存,可以暗示「苟且」。

(4.2)
推想二: 長久(自家)務農,非不得已,不考慮誰管治,只考慮誰阻礙播種收割。

(4.3)
推想三: 從4.1伸延,反抗可能導致株連鄰人親人。

(4.4)
推想四: 自卑感深入,不能反抗,不敢反抗。

(5)
所以睇番,果幕,其實可以帶出幾條 path 去解釋。

(5.1)
自我生存

(5.2)
抗暴方法。即以(理想)價值取代(理性)利益作考慮。

(5.3)
被處決者的背景。或可以解釋行為。

(6)
波蘭司機的故事,不適宜幫助理解城市政治。但適宜理解「夢想」。要探討動機,「夢想」不宜與「求生」作參考。

(6.1)
若以此故事理解求生,由於catastrophic survival 接近 Instinct,所以經濟學的 reference point 或會太明顯(短線,short-term),bounded rationality 仍然會顯得太理性,以培育人格的背景,及個人成長背景去考慮,可能更適合。

(6.2)
阿哥仔話,「好唔鐘意佢個種 人係要順從歷史宿命而行 既感覺」。睇落,佢地似係。

(6.3)
令我諗起 Survivor syndrome. 唔想feel guilty,不如唔做 survivor.

(6.4)
阿哥仔果篇好長,我其實仲有野諗到(Re: 建立理論),不過唔識寫。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靜夜之念

此刻正在籌劃明天的工作,十指在文件中寫寫畫畫,稍停,準備如何收筆之際,想起他們。

夜靜,宜思念。

才十六歲的表外甥女得了癌症。都是因一次非例行檢查,甚至是小意外,給醫生機會察覺到一些小問題。也由於這位醫生的堅持,才促使往後陸續發現,原來表外甥的體內,已經至少有五六個惡性腫瘤分佈於不同的部位。小孩年少,醫院不出數天已經完成大部分化驗,並準備好為孩子治療。

化療比電療帶來更多身體上的痛苦,父母當然捨不得。可是不選化療,又擔心會讓腫瘤死灰復燃。兩者並施,根本迫不得已。

孩子快將開始她的療程了。孩子的父母,也將一起跨過這難關。

姨丈他,也得了癌病。此刻只可以電療,已再沒有其他選擇。他很久沒見的女兒,若知道他的消息,一定會趕過來的。

姨甥們,希望你們團聚。

鄉間的公公啊,你大概還不知道婆婆的情形。

婆婆已經去世一年多了,叔叔們已經還沒有把真相告訴你們。公公,你跟婆婆各自傷了身體之後,幾位叔叔嫂嫂們,無法同時照顧你們,只好把你倆分開看護,請你諒解。雖然你們才不過百米之遙,聽說卻三數年未見,我......

過幾個月過來探望你。一定。

陸叔,若不是我丟了你的電話,我差點急死了。幸好死不了。不知哪裏來的巧合,我竟撿回你的電話,兩年過去,你也差點忘記我了。但不愧陸叔,總算還記得我三年前曾摸過你的門釘。知道你還有不少朋友,嗯,我們有緣再見。

晚安。

Monday, April 20, 2009

追尋價值

吾嘗認為登山寶訓(the Beattitudes/真福八端)與主禱文是可以互相對應的,像兩則對聯一樣。全因為,我「相信」主禱文的主要含義,就是讓我們領取福分。

**********

事忙,唯有極速一覽:徐承恩陳健民合著的一文(另謝方潤提供消息)。

最先引起我興趣的,當然是「和解」二字。

個人直接反應是,方向是正確,但此路,現時行不通。

(1) 暈鴿獲得的「噴飯」,只是「正字」性的,而非觀念性的。因為有正字鬥爭的「需要」,所以才獲得噴飯。這種噴飯有條件性的,其一只能用於正字理解,其二不能用於人文反思。

(2) 鹿死,短暫將來就算獲得的所謂噴飯,也一定是「正字性」的,也必定是正字鬥爭的結果,而非肯定歷史的結果。倘若要為鹿死噴飯,森林中人必須有其正字鬥爭作為誘因,可是,際此一起努力爬錢,河水不犯井水的情況,鹿死噴飯定必遙遙無期。可是,噴飯,縱使是有條件的噴飯,也總算踏出和解第一步。(倘若有森林跡象顯示有正字鬥爭的需要,這樣條件性的噴飯才有機會出現。)

(3) 暈鴿可以和解,但鹿死幾乎不能。南非的情況,是一個廣泛而深遠的傷痛,越廣泛越深遠越傷痛,和解才會可能被理解和接納,正因如此,隔離政策若可以獲得和解,暈鴿也可以,但鹿死幾乎不能。

必須另謀鹿死和解之路。

**********

日本漫畫《火影忍者》,或許就是正在訴說一個試圖「和解」的故事。雖然讀者可以無限引申當中有否任何政治含意,卻亦可以為讀者提供一點線索,讓讀者有機會站在作者的立場,想象一下(尤其作為主動提出和解的一方)倘不被接納,會是如何感受,也「應」如何「去感受」。

**********

近日我急需解決的,是社企員工的薪酬問題。唉,茫無頭緒。

Friday, April 17, 2009

港燦響歌德度講...

>>HK 是否已如眾街坊謂,除左涉及港男、港女或明光社、婦團既議題外,無論發生乜事,邊個大講歪理,除左商台幾位主持借機抽幾桶水及小撮評論員長篇大論外,人人都只會企埋一邊剝花生既社會 ? 形成咁既社會,是否單單是小農文棍用來解釋天下萬物的唯一理論 "小農 DNA",或我們自細被 "槍打出頭鳥" 呢句話洗左腦所致 ?

令我想起兩件事,陶傑與 Collectivism。想起陶傑,又會引申到近日我對生果日報某些專欄作者既觀感。

先講報紙。

小弟日常訂閱的報紙(ET)在星期日和假期不會出版,所以選了生果報代替。自年少,看報紙的目的不是新聞,而是副刊專欄。小學時期看成報,然後長大看生果,到現在改看ET,都是專欄為先。

雖然陶傑個話題都已經outdated了,縱使小弟對於此事件心中沒有佔多大位置,但分別兩個星期天及假期,生果報幾位專欄作家不約而同(或約定文成)都提及陶傑,看罷,令小弟覺得不快。

這幾位作家在立場和字眼上,分別都是「撐」陶傑一文(甚或撐陶傑本人),意思還是那些:Servant沒有貶義,Servant Leadership 更是值得菲國人效法,全文根本沒有歧視,菲律賓國人反應過敏等等等。

誠然,我對事件的看法也是直接的:陶傑一文,幾乎毫無味道可言,無評論味道、無教化味道、無娛樂性,唯一的所謂嘲笑(他人)味道,倒因為文筆過走偏鋒,令人反感(亦令那些喜見他人反感的人興奮)。Servant一字本身並無貶義,Nation of Servants也原本並不太冒犯,然往後在文中的整個 between Master and Servant 之間的「故事」,就肯定冒犯。其一明顯冒犯從屬之間的平等關係,其二暗地裏冒犯兩國國民之間的合作關係。陶傑就是栽在這個故事。

我最初的想法是,陶傑已經道歉(不論有否所謂誠意),實際上已表示他希望大事化小的企圖。我真的非常懷疑,究竟這幾位作家們小事化大的意圖,是否真的在撐陶傑?再看真點,他們讓我覺得我放棄生果報(副刊)是值得的。我的意思是,他們可以高舉愛國(還是一條超級大曲線!)、高舉文中一詞一字的自己看法(但妄顧對方的看法),便否定菲國人抗議的理由。好一群團結的好作家好國民。開派對遮,唔洗客氣,隨便玩。

剩下的幾位喜歡的專欄作家,像梁文道(坦白說,早兩年前我很不喜歡他,現在他是我的摯愛),幸好,他們我都可以星期日見到。(渣爺呢,我還可以看他的blog;又,我最近發現我一直無法欣賞董橋,原來出在我處,因為我不喜歡細嚼文字,喜歡skim & scan)

應港燦之言,我會覺得,當傳媒人已經(過分)團結建立了其「核心價值」,成為空間的大聲音時,我等並不附和之眾,唯有各自打算,或剝花生食薯片飲啤酒,或頂多寫下 blog,有來有往。我等並不希望被這類或那類傳媒人牽著鼻子往支持或反對兩方面走,還希望我走我路。

槍打出頭鳥,也許有點擡舉,因為在這樣的社會,只有支持或反對,才能成為出頭鳥。

再講 Collectivism。

這個 term 小弟已經丟在一旁好一段日子,是歌德最近再次引發的:

>>「社會價值」或「內地人/香港人思維」既問題。我一直既立場都係傾向質疑「社會價值」係米存在,又或,就算有某個價值存在,該價值又係米有「超穩固結構」﹖中央,唔係鐵餅一塊;香港人或大陸人,都唔係。當然,我傾向唔認同類似價值。因為,我相信一般人其實冇咩特定意識形態,好多時都會受傳媒、其他人影響。用另一個詞語,人係社會動物。

相比歌德,我反而相信「社會價值」的確存在,但未必「明顯」或可供「觀察」。正如89年遊行,03年七一遊行,當屬於體現社會價值的佼佼者。人,之所以未必有固定意識形態,或許亦容易受傳媒影響,但個人認為,毋須考慮意識形態是否真的以固態形式存在,因為,當到達 tipping point 的時候,這些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才會顯露出來 - 縱使不可能是以一致(shared)或散亂(discrete);或支持(protagonistic)或反對(antagonistic)等。尤其在香港這個地域流動相對地低的社會,縱使人是社會動物(?),因為與擁有共同喜好/觀念者接觸頻繁,而又鮮有與不同外來價值交流的機會,在香港的情況,我想,不同的「社會價值」仍然會各自組成歌德所講的「超穩固結構」,並以 clusters 的形式存在。

生果傳媒一個 cluster,ET 一個 cluster,人言報一個 cluster,剝花生一個 cluster,食薯片一個 cluster,飲啤酒又另一個 cluster。(超,突然唔明點解我連陶傑個名都講得,但報紙名稱就要隱晦?)所有 clusters 的總和,就成了香港總體的社會價值 -- 亂(我想這個「亂」字,有必要澄清,不是指人性的亂、秩序的亂,而是指「政治環境的不可預知性」,不是messy/disorderly,是學術上的"chaotic")。

撥亂反正,不是不可以,但難,非常難。(CK 如見字必定怒睥)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我想,就是香港現時所欠缺的 -- leadership,一個真真正正的 leadership。

那跟 collectivism 何干?嗯,那大概源自我的一片理所當然。

我曾以為 Hofstede 錯了,香港是自由社會,有各式各樣的自由,各人也有各人自主的意見和生活方式,斷不可能是一個集體社會。(竟還比日本更集體)

但就是最近從陶傑以及陳一諤事件得出新的反思:在眾人各自有一套價值的時候,其實背後每人還要求擁有不同價值的對方,去履行某些集體義務。支持陶傑者,有要求港人要集體愛國,一起趕絕菲國人.... 回想以往種種事件,這些要求對方履行集體義務(甚至加諸眾人為責任)的事件和情況,實在俯拾皆是。在社會,在議事廳,在家中,在街頭巷尾,都是集體思想的影子。

我在昨天思想香港集體主義的時候,實在無法相信香港原來不是一個以「個體」為先的社會。我並不以集體為恥,也不是以個人為尊,而是無法想象將來,一個格局如此割據的集體主義社會領袖,在香港,會是如何產生出來。

究竟,香港是否需要「一個」真正的 leadership?又如何會有?(拜托,不是說一定要是行政長官呀。)

仔女逸事

阿仔鍾意去街,又鍾意人陪。阿女鍾意一路砌圖一路唱歌。

阿仔一見到有人開大門,就馬上由死氣沉沉變成跳跳扎。阿女琴日自己上網裝左好多個 online game 落 C: Drive,搞到部腦唔夠 disk space,連開google reader都唔得。之前已經亂黎改曬d filename,搞到唔知係doc, xls 定係 jpg。Folders 又搬黎搬去搬到搵唔到。仲同我 set 埋short-cut key:襟numpad 0 開 IE,襟 numpad 5 開 My computer。

真係火都黎埋。

係。其實我係借阿仔女為名,公開聲討阿女為實。(亦係聲討為名,賣花讚花香為實。)

Thursday, April 16, 2009

又來山水夾天下

澳門無山無水行

行到腳跛!奉勸各位聖駕轎夫們,去澳門,記得埋帶私家車!(我仲一直瀉左兩日,你話點唔腳軟!)









無車仔,所以無買手信。

思考禁區

(又提?)查實呢,我都知道自己有思考禁區架,呢個係長年累月經「培訓」底下形成既,要發現佢地真係唔容易,甚至係巧合。

至於思考禁區係詳情點,最好問下Bravo啦。

據我理解,思考一般係有規律既,雖然未必係邏輯性,或者一定係按部就班,但亦可以係一幅幅畫面。有規律既思考固然幫助理解,無規律既思考亦有帶來創造性的好處。有規律,自然可以有外力干擾這些規律。所謂思考禁區,或許就是這些干擾。(好像轉了白話文...)正如二戰集中營的猶太人、納粹工作人員,都也有思考的禁區(如Helplessness),導致思考不能再流水行雲。

因為心理因素而導致思考禁區的形成,應該算是最普遍的。(恐懼或許屬其一。)不過,思考禁區對於某些人,還是有正面作用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避免cognitive disonance。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會因應「外力」是否過強而蓄意令某些思考規律避免觸碰到危險,從而保持人腦其他部分繼續「正常」運作。

民建聯與老人團

今早見欄杆掛著民建聯邀約長者旅遊的海報(或廣告)。

我突然明白,相比眾所謂民主派,為何民建聯如此得民心... 一個政黨/團體若能照顧老人所需,能夠代他們子女提供他們沒有閒暇提供的歡樂,為年老父母們招聚朋友... 當父母說,係呀,佢地好好架,又點點點照顧我呀,扶我上車呀... 鐵票咪就係咁累積返黎囉。(我估)

山水話

唉,點解淨係得果個人稱IQ零蛋的小黃蓉會明白我呢... 難道癡癡呆呆,真係要坐埋一檯...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素知人難評,多元多樣多變,見表不見內。輔以例子證據樣辦來評價一個于己無關的人,又實在過於勞心勞力。

惟早前曾提到一人,有空真想給他寫封博中信。

至於副題八字,小弟其實不明所以,借題發揮罷了。

Tuesday, April 14, 2009

討論理性

人,包括你和我,總會有思想的誤區

我自己總不能因為某些人有這些誤區,而斷定人不能分清是非。人之所以有這些誤區,很多時只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

我曾以暈鴿比鹿死

我曾投訴 IHRM 不知所謂

暈鴿死了千萬人,含冤受屈被活生生折磨死的,被自己親人逼瘋的,香港人根本沒有感覺。反倒鹿死,我們這一輩,就是伴隨著成長。而年輕新一代,暈鴿鹿死,根本是空中樓閣。

問問自己,暈鴿與鹿死的分別在哪?可以使我在情感上,在反應上,在思考是非上,有如斯大的差異?

這就是我的理性。

是非對錯,於我,「是非」不等於「對錯」。

是非越清晰的,就像一個聖潔的神;是非越不清晰的,就像野獸。

對錯越清晰的,因為有堅持;對錯越不清晰的,因為無所謂。

越想清晰,因為「近」;越不想清晰,因為「遠」。

是非的誤區,存在於你我,不談、冷漠、無知、不想探求、不問理由、不理過去.... 只因如我們一樣,沒有親身經歷過。

若我是在替新一代如何看鹿死開脫,那是否等同自己替我們這一代如何看暈鴿開脫?

Thursday, April 09, 2009

鹿死兔勝小問題

以政治操縱思考,非吾所願。若嘗以為刑法嚴懲反對鹿死者乃義,那與被斥五毛人士以權鉗思之道如何分庭?

若然認為多收國內學生會讓香港年輕一輩更懷疑鹿死的話,非但無助新一代面對是非,更無助旁觀者明白兔勝之冤。愚認為,是否更應廣邀五湖學子,道聽經濟以外的各種小故事?

新生代自有新生代的想法,自有優次,自有取捨,自有其安逸無憂之道。若要新生代為流淚的母親們申冤,不如問問自己為人父母者,既經歷鹿死之痛,何以忘卻子女的安逸無憂乃建在母親們的眼淚中?

既然生於鹿死代,何懼站為兔勝言?

再搞對抗前的雜務

負隅頑抗

查實我仲寫到興恰恰,唔停得手,不過呢排頭昏腦脹,要d時間整理一下點樣對抗先至好,所以復活節返黎再講。

作家、寫手

點講都好啦,有人叫自己鍾意既做作家,又有人叫黑自己憎既做寫手。嗯,小弟雖然唔係個個都鍾意,但都一般統稱做作家,Well,鍾意既係作家,唔鍾意既係「作」家。

小弟其實都幾敬重唔少blogger,好似AK呀、歌德呀咁,不過就老實講,唔係好敬重佢地好似好敬重果位「練生」勒。小弟唔係話想點火頭(就算真係點著左,都無計),但觀乎練生,係文筆好、又精辟獨到,不過,我硬係接受唔到佢。

查實,有冇人可以話我聽,點解你地咁敬重佢呢?

藥到病除

作為病人,係咪應該多少得到一些合理的遷就或者係寬容?

有病,請病假無咩唔妥丫。

有病,做野慢合情合理遮。

有病,仲死撐返公司係咪應該獲得嘉許呢?

有病,返到屋企等人服侍係咪天經地義先。

有病,入錯女更衣室都唔洗大嗌假,何況我仲推埋阿女入去添。

有病,再入錯女廁,就證明我真係有病喇。

唔該,唔好歧視病人啦,我都有人權架。

Monday, April 06, 2009

對抗環保

響行為上,我支持環保。

例如,我買野盡量唔要膠袋(費事儲垃圾)、食少d 肉(年紀大)、食得清淡簡單(魚生唔洗煮熟就食得)、唔食煙(唔識食)、對鞋唔爛唔買(慳返做學費)、恤衫無汗跡無汗味唔洗(懶得換)、盡量唔放屁(獨處例外)、瞓覺熄燈(絕對慳電兼冇光污染)。

但響心底,我係反「環保」分子。

********

環保,我看,原先是一個科學議題(溫室效應),演化成一個公共環境議題(全球暖化),再演化成一個生活議題(下一代的生存能力)。當中之所以牽涉政治,純粹因為不同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急迫感」(sense of urgency),不管有沒有人利用這種急迫感取得政治利益,在執行的理念上,環保人士大抵是一致的,例如用得其所、減少浪費、自我約束。(而若有行為上的不環保,則以「個人自由」作為擋箭牌。)

如此長篇廢話,目標是「急迫感」。

小弟經常人前人後說減肥,噢,鎖你,也是源於一種企圖預防中年肚漲的急迫感。若呆多個十年才開始吵嚷,你叫體衰眼懞的中坑 C.M. 如何臨渴掘井?

地球的情況,在環保人士心目中,應該與我的中年危機相像。

********

可是,地球現在應該是什麼年紀?

Google, talkorigins.org, Wikipedia

根據一些近代的地質學測量方法,地球大概 4.5 billion year old(四十五億歲),人類於當中出現了二十萬年;而以某些 science-skeptic 的基督教教派的主張,地球現今大約有六千歲(人類已經出現六千年)。

小弟希望作幾個假設,來述說地球暖化的急迫性 -- 假設地球如今已經走到生命的半路,年月再翻一翻便是地球死亡的日子。

不如先以極端的主張推測,人類將只有六千年可生存的環境。那麼,一百年時間,即 James Lovelock 所主張的大災難限期,則若以普通人80歲壽命來計算,地球一百年時間便等於該人:

100 / 12,000 x 80 = 0.667年(= 243日)

我會這樣認為,若套用 James Lovelock 的急迫感,情況大概是,一個人將於243日內肝臟發生硬化,導致身體其他器官機能嚴重受損。如果這樣的比喻合理,環保的確有此迫切性。

但若以現代地質學的推斷,即二十萬年的人類,要算將來地球只有再多二十萬年還有可供人類居住的環境,這個一百年,大約等於 7.3天。急迫性,似乎比之前的比喻更嚴重。

但「肯定」更不合理。

原因是,全球暖化不是一種突如其來的衝擊,不是能量突然增多,不是突然發高燒,不是外力入侵,更不是束手無策。

現在暖化所關注的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即一種幾乎早與地球共存亡,又早已「互相適應」的一種物質。

互相適應,是關鍵。

********

電影《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概講述的情況,與 Lovelock 的預期和某些二氧化碳歷史變化的研究大致吻合:到了一個臨界點,地球氣候將產生翻天覆地的突變;而現今大氧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超出最近幾屆冰河時期的含量;結論是,新的冰河時期將隨時發生。

********

OK,我仲未講我點解係反「環保」分子。

(續)

Thursday, April 02, 2009

軼事之後講環保

寫完軼事之前,梗係會寫之後喇。

查實,我係受左 Roadshow 既環保節目《救亡16度》刺激遮。(咪暫亂歌柄先喇)

救亡台長在節目中說:杜鵑提早開花,甚至長出嫩葉,是植物「發瘋」了;連植物都發瘋,可想而知情況是如何惡劣。節目的其他與會者擔心,一旦地球平均溫度達到攝氏16度(現時為14.5度),受到破壞的地球環境便不能挽回,而且將會出現大災難 - 食水、食物、植物等,將不能夠維繫所有人。

或多或少我會同意,人「類」「應該」在冰河生態與溫室生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然後讓人類得以永享福樂。(特別補充:不過,鄙人並不大同意,自人類出現至今的氣候環境,就是處於這個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正因應人類的行為,在不斷改變,以求「對抗」人類希望永享福樂的目的。有人問,永享福樂,人配嗎?有人答,不配,所以我們要環保。

「對抗」,對於很多人,就是環境對於人類行為的反應。亦是,Gaia Hypothesis 的倡導者,James Lovelock 的看法。

Gaia Hypothesis

Gaia hypothesis 視地球為一超級生命體(superorganism),能自動調節和適應內部的變化。就以溫室效應為例,若大氣二氧化碳增多,令地球溫度上升,與此同時會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最後使溫度下降。不過,雖此假說曾受到各界批評,但值得留意的是,Wiki 指 Richard Feynman 對早期各方科學家的批評亦有其特別的見解。

原創人 James Lovelock 提出 Gaia Hypothesis 的時候,旨在提出地球像一個能自行調節的超級生命體,但並不認為這個超級生命體可以承受人類過度砍伐熱帶雨林,以及不受控的二氧化碳排放,他於 2006年推出一書 《The Revenge of Gaia》,敍述地球將會懲罰人類。

他亦曾在不同媒體提出,在 2100年前,因為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氣候轉變,地球將大量人口死亡,地貌將會大為改變。雖然他在2007年在某場合中對自己早前認為氣候急劇轉變的觀點有所保留,然而,他的理論使很多人更關注環境問題和全球暖化的影響。



*************

由於呢個話題幾沉重,所以咪要寫個軼事輕鬆下遮。況且,我怕我會唔誠實,所以咪先寫定個引子囉。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小談誠實

很久前,船山提及 Richard Feynman

直覺感受是,誠實就是科學。

批評不會帶來進步,只有誠實才可帶來進步。(或說:批評可以帶來進步,但只有誠實才可帶來真正的進步)

言論自由,目的不是保障人身安全,而是保障立場,保障誠實的言論。

思想的衝擊,甚至不同形式的爭拗,其之所以能帶來好處,是因為可以讓人分辨出誰更誠實。

***********

阿女雖橫蠻,但誠實,錯會認,曳會認,不聽話會認。(不論她會否反抗。)

是否越像小孩,就越誠實?

是否越少掛慮,就越誠實?

誠實與否不是一種取態,而是一種反映內心安全感的表現。而實在的科學,就能給予實在的安全感。

***********

Rules, Practices and Politics. All three aggregate into one "Work Process".

權力 (Power),是控制能力的反映。

未知數越多,顧慮便越多。一般人顧慮越多,便越希望加強控制。

若然誠實與否,乃因顧慮之寡多;那越少顧慮的人,便會越誠實,同時亦會運用更少權力去控制。

「所以」,越「想」運用權力的人,便會越不誠實。

***********

人,越像小孩子,便越誠實。

誠實其實不分有否,不是二元的,非真即假,或非假即真。誠實的層次,在「人」的層面,就像黎明與黃昏,沒有全白,也沒有全黑。

誠實可以是一種態度。但這種態度,未必帶來誠實的行為。

小孩子誠實的行為,也不一定有誠實的態度。

***********

曉得不誠實,也是曉得顧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