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亂則辯
不知更年期到,還是每月親戚到,又來緬懷過去(嗯,想來該是... 夢遺)。特首大狀辯論讓我記起當年亦加入過辯論隊(嘿,雖然總算被「邀請」加入,但可惜沒有被欽點)... 當後備台下隊員trainee。我方操練欠奉,準備功夫幾無,論據組織鬆散,臨場反擊 piecemeal,對方一句「閣下離題」即化險為夷。(查實對方使的招正名是「我就算九唔搭八誣衊你離題一樣係所有評判都buy」)
查實,小弟不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亦不喜「以不合邏輯」為由抗辯。前者因懶得做,後者因不懂,亦懶得去學懂。
常懷疑,辯論中講求邏輯的目的,講求論據結構的完整性,還是背後原則的可靠性?總覺得說服力是一個總和,內容不外乎羅列主題理據、應對質疑、clarify uncertainties、visualize future、凝聚共識等等。一切似乎都是舒心至上。
考上自然科學,方發現原來學術界的辯與論,是極度講求邏輯的。但又發現原來邏輯之上,還有生活哲學。
初出茅廬,邏輯不管用,權力倒決定辯論的分數。卻漸漸發現,權力不是來自職權,而是來自人的互動。
焦點逐漸從個體移到集體,知道理據不再成為辯論的必要元素,聆聽對象的需要,才是無可替代的。可是,竟發現「需要」跟 needs 是沒有必然性的。
昨夜跟內子來了一場外柔內剛的辯論,又再發現一切邏輯、哲學、權力、職能、角色、需要都無用武之地。給雙方時間,讓死氣沉澱,自然孵出生氣。
「上帝能不能造一塊祂舉不起的石頭?」如果不願意,連一片葉子都不能舉起。
有人選擇思而優則辯,有的思而惰則辯,而我,選擇思而悶則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