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兼論 (1b) - 信女
上月與友人討論過 behaviour modification (這裡暫稱BM,手法主要以「賞與罰」改變「行為」),由於各種原因,我倆雖未為此討論共同作一總結,但我想他跟我似乎也有頗相近的感覺:100% behaviour modification 存在的盲點,未必為家長所察覺。
當篤撐兄於上集提起,小弟才猛然記起友人之論。惟有於此處續。
小弟前文提及自己平日只會以二至三成採用 behaviour modification 的原因,主要是受自身的能力、性格和價值觀所限。
友人(由於撰此文未經你同意,所以唯有如此稱呼,若你肯現身,當然最好):
能力
BM 成功的關鍵,在於 assessment,而非 treatment 本身。由於阿女性格還在成型期、而父母相對不了解子女賞罰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整個判斷便容易出現關鍵性紕漏。雖然賞與罰(手法)可以不斷調整,以完成阿女的人格塑造過程,但若以 BM 為主要 intervention 方法,我的不完整判斷會導致 treatment 的最初階段出現重大風險。這是能力上的不足。
性格
一字記之曰「懶」。BM 需要恆常觀察賞罰效能和反應、調整手段與力度 ,懶人如我,豈能盡如人意?
價值觀
能力的不逮與性格上的缺憾,我姑且認為是可以取捨的。主要是價值觀上的取態,使我不會以 BM 作為與子女互動的主打。
純 BM (即單以 BM 作為管教方法)的模式,無論如何精確,甚至成功,其風險(於個人價值觀而言)是缺乏互信的建立。BM 視 Trust 作為輔助工具,而非以 Trust 作為終極目標。簡單而言,BM 是因材施教。成功的 BM 所建立的人格,是一套完全以父母目標為本的模型。
但此法越成功,所塑造出來的人格(和價值觀)要麼跟管教者極度相似(similarity at the uppermost quartile),要麼便會跟管教者極度相反(similarity at the lowermost quartile)。這是我從 Behaviour Modification 理論中所「觀察」到的風險。
當然採用此法的父母沒有100%成功的,所以要極度相似或極度相反,例子相對仍少,但越採用此法,其子女與父母的互信關係便會越基於賞與罰(即外在價值),因此連結兩者的關係,便需「依賴」兩者以外的「供應」,一方供應不乏,關係越緊密;同一方供應緊張,關係便出現裂縫。
這就是我所謂極度相似與極度相反的原因。(其中阿仔與阿女的互動關係,也值得留意;若父母有多於一孩,BM 的風險便更高,因為外在供應的多寡,變成平衡的藝術)
My values and Her values
以上這些想法,主要是自身對於風險的價值觀之於對此法認知的評估。更影響我的,是我期望阿女自己將會擁有的價值觀。
我認為BM 是按照父母期望,成功塑造子女「行為」的有效方法,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但我知道亦不可以過分單一。因為,我不希望阿女「有性格」,倒希望她「有個性」。
阿女由一個完全空白的性格,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個性」的個體,除了因為一切因緣際會之外,我覺得還因為提供「更多選擇」。
雖然我會奢望在阿女身上存在一些我特別喜歡的性格,或永遠不出現某些我特別厭惡的性格,但我想,子女既為個體,將來的禍福就算她如何頑劣也要自己擔當的話,若要子女像我,不如讓她選擇像她自己。與此同時,我和阿女之間存在的關係,不容易受外在價值所影響。
所以我不曉教女,但會盡力信女。
對。這是私心。
8 comments:
你怱略咗規矩
規矩比賞罰更重要
價值觀可以等佢自己慢慢形成
在未成形前要先按規矩辦事/做人
規矩之中總要俾佢選擇
佢自己選擇(佢以為)的規矩執行起來效果會較好
例:阿女,你自己撿係10點上床瞓覺定10點3吖?(懶醒果啲會話11得唔得吖?你咪話唔得咁夜,最多10點半!)啲細佬通常都就范!因為佢覺得自己嬴咗大人,争取到啲野了。
跟住到執行,定咗的規矩大人都要守,即係身教,唔好話自己有咩興或唔興就要个細佬遲瞓或早瞓。
朝九晚五返工,星期六、日放假,千篇一律好沉悶,但逢時過節都會有額外假期,規矩都應該有例外,但唔可以無啦啦,唔一定係獎賞,可以係生日、紀念日某種特定日子,總之規矩之例外都要有規可循,底子打好了,大个咗就算不按規矩行事都會有个誧。
教女我可以寫+萬字心德,個女就來14歲,so far都算可以令我老懐安慰。
(哩啲你用住先,後數)
父母者,並不一定想子女像自己的。想清楚再說。(但這又並非重點。)
你希望阿女的個性裏面有你嗎?或者有否想過(意識或潛意識)希望阿女的個性有你嗎?又或者如果阿女的個性有你,那你認為會是甚麼原因?
何謂性格?何謂空白的性格?提供選擇之餘,有否想過「你」是否存在於其中?(突然覺得識得字多,未必一定好。)
讓她選擇像她自己,還是就簡單的讓她繼續發展這個自己?怎麼說都好,即便是「你」讓她選擇像自己,你們的關係就不容易受外在價值所影響嗎?我只看到這裏面有着很多假設,而「你」總是揮之不去!
你非信女,而是信自己。這才真正呼應你的私心。
BM 可以比喩為父母因應子女表面的行為(及表面聽到的說話) 而作出反饋,目的是希望加強或減少與父母訂下的的原則、藍圖,目標有關的行為(以子女或以為以子女為中心而訂下)。
以一般兒童而論,可以看成因「材」施教,而在父母心目中,這個「材」字可以是由不斷的比較、行為觀察及推斷而漸漸形成一些簡單的Attributes。父母可以作主十幾年,自己大過時又可自我發掘。有不滿意的地方也可用不同方法補嘗,好似MJ咁,有成就後建一個beloved Neverland Ranch。相反,讓她選擇像她自己,還是就簡單的讓她繼續發展這個自己…亦是另一個選擇,
在「非一般」的兒童而言,以父母的常識作推斷可能與兒童真正的內在能力及心理發展相距甚遠,這些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是一般心理/精神學家知識系統以外的....君不見各醫學專家昨日也用一些表面行為及病徵評論小甜甜在死前是否有能力寫遺囑或作重大交易嗎?是否一個人,MJ 也好 小甜甜也好,行得講得個腦袋運作便正常可以寫遺囑;是否一個「非一般」的兒童因BM後而做到一些簡單的行為指標便是「內在能力的轉變」?兒童「內在能力的不變」又可否用"他的方法"同樣達到父母的行為指標呢?「內在能力的不變」又可否被冠以「治療treatment」的稱號,或叫intervention比較正確一些呢?如果「非一般」的兒童BM後「內在能力的不變」,是否有違父母的原意或期望…起初不是希望「改變能力」以致「治療」思維、心理、情緒、性格發展的偏差或不協調麼?「非一般」可以是多數能力屬資優但少數能力有問題(or vice versa或相反)。是否很煩?而且很多兒童是「非一般」,可是父母不一定能留意到…
冰冰:
哦,其實我冇忽略到規矩,只係我並非在寫自己如何教女,而側重在與友人討論的BM上。
(拿,你送左出去,無得收返架)
講起規矩,或者咁,我會用商業管理作為參照。
響商業管理,規矩就幾乎等同賞與罰。遵守就賞,違反就罰。這樣可以說,訂下規矩,其實與BM大致等同。
但當規矩形成默契/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我估你同你個女之間果d,佢細個果史都算規矩既,但大概依家已經算默契勒),BM便會「失效」(不必是絕對性,也存在相對性)。
如此對比可以睇到,你同你個女個case,已經唔多存在形式上或物質上既BM,況且,佢個「行為」唔係你既concern。你既concern,似乎應該係我所講既trust。
(咦?原來我呢刻都幾信:I trust you 果種效力喎)
蓉兒:
雖然相熟,亦必須首先說句:多謝賜教!(亦多謝你用心良苦。)
並非重點的回應:我寫,像父母(我)的意思,是接近父母(我)期望的意思。
對阿女,無論下意識還是潛意識,我當然期望甚殷。我只是下意識地「不」把我的期望傳達比佢,亦即是下意識地「不」把「我」既價值向佢明示。
(哎呀,突然轉左廣府話)
我信自己,所以我行。信女,不過是善男的隱喻罷了。呵呵。
正因為假設太多,所以不能行 BM,也只能因性施教。
嗯,其實我也同時借題發揮的。
匿,
You understand BM so well! You didn't talk like my 友人..., but have just spoken out what I wanted to say (and even more than that)!
你切中我(及友人)討論 BM 的中心意思:孩子尤其是還少的時候,過分專注 behaviour 的父母,會忽略孩子的思維、心理、情緒、性格發展,而且容易出現性格(as a whole)與行為的不協調(so to speak)。
也多謝你的提點,父母未必一定留意到自己孩子的「非一般」的地方。
**********
提起MJ,我此刻竟然傷感起來。
很簡單也很粗疏也很武斷的「感受」是,MJ兒時跟兄長受父親近乎無理的責打而煉得一身武藝,到長大後,沒有 inherit 父親的一套反對孩童愛護有加。如此看,MJ 非常非常了不起。
父母未必一定留意到自己孩子的「非一般」的地方是因為兩大原因。(一)看不見的是「內在能力」,因此父母一般是不能留意到。(二)一般父母訂下的的原則、藍圖,目標有關的行為都是很低層次的。如能夠講某句説話,在特定的時間按本子辦事便是達成目標。推而廣之,「非一般」的兒童做不到AA行為或不會講某句BB說話便被「YY治療師/ZZ科醫生」說成『YY發展遲緩』,便去操AA行為BB說話。用BM訓練/操練「非一般」的兒童,直到那兒童千辛萬苦的「做到」那特訂的AA行為BB說話,便被冠以「治療treatment」的稱號。不過即使兒童「內在能力的不變」,其實也可用"他的方法"同樣達到父母的行為指標呢。因此便誤以為BM訓練/操練非常有效,深信這些是「治療treatment」,加上羊羣效應、各XXYY治療師+ZZ科醫生同一口徑的說法,再加上父母在BM訓練/操練時的心意及血汗,by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BM訓練/操練便是能起死回生的治療treatment了。即是只要上天給每天48小時讓BM訓練/操練涵蓋一切行為便能把自閉症等等清除,所痛恨的是四週圍的人沒有給于充足的時間。非BM的角度便是無用及以不合理的批判,至死不渝。又或把一切其它也reduce to BM…
MJ兒時跟兄長受父親近乎無理的責打而煉得一身武藝,到長大後,沒有 inherit 父親的一套反對孩童愛護有加。如此看,MJ 非常非常了不起。這也是我傷感的地方。其實MJ是一個很真誠很深很深的自省及同理心,才能寫出及演釋出入朩三分及創作出各元化的歌曲,赤裸裸地分享他的內心。便傷感的人們把這些看成笑柄及花邊新聞…
MJ兒時跟兄長受父親近乎無理的責打而煉得一身武藝,到長大後,沒有 inherit 父親的一套反對孩童愛護有加。如此看,MJ 非常非常了不起。這也是使我傷感的地方。其實MJ是有一個很真誠、很深很深的自省及同理心,才能創作及演釋出既多元化又入朩三分出的歌曲,從歌曲中赤裸裸地分享他的內心世界。更傷感的是人們把這些看成笑柄及花邊新聞…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