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遊 (2)
前面風聲鶴唳,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到了這段羊腸的盡頭,方知道外表渺無人煙的荒村,內裏一樣有著懾人的吸引力。
回望我將要折返的路,仿佛也看見我小時候兩步三跳的情景。
回途中遇到一條小路或許可以通往那消失了的「淺水碼頭村」(十二,另鳴謝uwants 眾師兄),再往下走十餘米,拍下一些早已拆卸了的故居的遺址。
這個故居想大約兩三百餘平方尺,記得那年此宅的外觀不是「光鮮」(哈哈,不要以為木屋區就沒有光鮮的民房),我想既然此宅處於碩大木屋區的最低緯度,大概該是愛秩序村最初代的民房。那條擱在遺址的樹幹,從斷木的痕跡看來,應該是塌了兩三年吧。
也可以看到,上方那斷幹所擱的地方,是後門所在,通往「福德祠」,而另外在相片的遠方有一些還完好的水喉管(拍了但沒有貼上),從格局推斷,似乎是洗手間所在。雖然對於整個房屋的格局和設計仍有些疑問,但天氣太熱,而且單人匹馬,還是留待下次出團才再探清楚。
順帶一提,有些線索可以讓我知道這裡曾經有人在什麼時候到訪過。
回到左右梯的路口,冒著腳傷惡化之險,一鼓作氣,上!
當年這段路絕對是次選,太直太長,恍有「企嶺下村」「天梯」之感。其實正因其直,所以短。小孩真笨。
終於來到「福德祠」。感覺變得不多,但還變了不少。
我的奢望是,有天可以再比較仔細的勾畫整個山村的境況,在照片上畫出印象中民房的位置... 甚至顏色。由山腳到「福德祠」或小路沒有被野掩蔽的區域,以面積計,大概佔了整個村的百分之十。這個百分比還不包括我沒有探索過的地方。
5 comments:
C.M. 也在東區長大?
我中學預科都在東區,感覺很深。記得有一次,大哥宴會酒醉,我與妹妹送後來的大嫂回淺水碼頭村,那長長的斜路我感覺深刻。
做咗考古學家?
校長:
都算係架。兒時曾住鰂魚涌,經常往探望爺爺嫲嫲。我果史都報過慈幼小學架,不過唔收。
乜原來你都去過淺水碼頭村?果史我地幾個塞豆窿通山跑就係唔敢去果條村,因為有隻狗望住。
以便:
第一次嘗試想象點樣還原舊貌,原來幾有趣。下次一定再去,希望可以去到村頂。(米田共堆積場乙個 + 火燒垃圾池乙個)
嘩,你對村睇落都幾大喎。
諗唔到香港島都仲有d咁隱世嘅地方,香港真係個唔簡單嘅地方,可惜我從來無時間好好睇真下。
江兄:
條村真係唔算細,你話隱世,真係好同意。雖然我仲未去到民居密集既地方,但睇情況縱使木屋拆左,村路應該尚存。
若果路還在,或許將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同埋計劃。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