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高鐵 constraints 的爭議

上文提到香港高鐵可能存在的策略機遇。的確,我的想法是比阿某某的樂觀。

對於高鐵,我的看法是積極的。但為了避免自己過分積極和正面的心態,甚或為自己的想法作一個較對抗性的分析,小弟於上文留下幾個constraints:

1. 綜合阿某某自己講,高鐵車資決定權不在小島。香港只會任人魚肉。長遠結果是,小島收益及人流與預期不符,甚至大有出入。

2. 分賬由鐵道部主導,小島(同樣)任人魚肉。長遠結果是,鐵道部肥仔,小島得棚骨。

3. 對口合作部門不合作,董事們不懂事,與小島鬧意見。無論在鐵道規劃、配套設施甚至將來發展,反應冷淡兼被動。

4. 對口部門目光並不放在整體利益,而在個別局部利益上,導致小島被嚴重忽略。

5. 對口部門否決一地兩檢,小島又唉又篩仍不得其門。

換言之,最大的constraint,是兩地在話語權上的高度差異。

亦採摘了朋友提到以下的幾個論點:

a. 背後重要有好多野配合,CEPA 進一步放寬等,已經唔係單單交通規劃既問題

b. 高鐵要規劃,相關有利行業都要規劃。

c. (1)香港政府冇咩能力或遠見發展產權政策;(2)執行上,點樣解地方決抵制或其他問題,香港政府願唔願意或了唔了解點樣同各地方政府做negotitation﹖(3)引伸落去,其實涉及香港政府了唔了解內地官場既「潛規則」,以至香港政府甚至一般人願唔願意係nego時作「等價交換」﹖

d. 高鐵係吹水貨! 你批個專營權出黎,叫班商家佬夾錢起,睇下會點??

e. While one can focus on HK, or southern China, or even the Shanghai-HK link, I have a feeling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pect has not been fully considered.

f. In my humble opinion, I would submit that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whole discussion should start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which infrastructure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possible advantages for consideration.

不敢說小弟準備作出什麼constraints analysis,此刻只是希望,以某些身份或角度,對於高鐵的種種 hurdles 提出一些自覺合理但或許「超現實」的建議。

(1)技術性困擾

先講小弟提出的constraints的例子。這些constraints 基本上是「技術性困擾」,亦針對建制派如何應對對口單位的想法。

我先覆述自己向微豆兄的留言:

從宏觀策略而言,亦係「好大口氣+好樂觀而言+cynical香港人+非建制」觀點而言,香港起高鐵係勢在必行,而且更加唔輪到對口單位話究竟香港應該點點點或者要依邊個果套做事。我唔信果套要唉要篩既情況係必然既,我認為呢個只係對口單位既「姿態」,亦係「文化」/辦事方式。

港方若果能夠看清國際及國內形勢,根本唔需要中計。呢個係港方海市蜃樓式的constraint.

你說我天真,當然可以。我的想法幾乎與微豆兄提出有關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一樣,可是我的起步點比他狹窄,是從「中央」對於「外交政策態度」入手。

簡單來說,我的猜想是,縱使對口單位如何抗拒,無論中央還是對口單位,都會知道要高鐵連上香港是國際形勢所驅動。倘若在國際社會心目中的香港,於「大陸」,還存在一點點特別的經濟和政治含意,富有先進技術意味和經濟性意味的高鐵,往香港伸延將必定成為事實。

以此推斷的背景去考慮,既然香港高鐵勢在必行,這便已經是港方跟對口單位談判的籌碼。「不是我不配合,是你不配合。」因此我認為「又挨又篩」只會助長對口單位的氣焰,但實際上,他們沒有你是不行的。

以其他工程對比,看官可以想象,Disneyland及數碼港是「自發」「形象工程」,而高鐵則是上上級所要求的「形象工程」,那對口單位會真的可以無條件地處於上風嗎?

當然,我的想法是從一個旁觀者毋須負責任的角度去推想,但我認為好好利用此籌碼,至少可以減低拿其他經濟或政治利益作交換的成數。我沒有非常細心想過,甚至於我所能理解之外,其中的博弈和權力關係,個人能想象到比較明顯的困難,主要是「時間」上的拿捏 -- 越遲落實,造價可能越貴,亦是對口單位的籌碼。

或許這個想法膚淺,出錯的風險也很高,但都是我想象到的技術性困難,而非(確切地)政治性的。

(2)政治性困擾

倘若套用以上推測,唯一的政治性困擾只在於「香港自卑感」。

毋須多說,面對國內官員或對口單位常會出現這種自卑感,以為一切需要逆來順受。不。我對此予以否定。尤其在香港高鐵須與對口單位「商討」的事情上,倘若港方認清「要建高鐵的緣由」(即所謂「受國際形勢所驅動」),港方維持專業態度為基本。若要採取主動,則必須以國內的辦事方式。

縱使這些辦事方式,無論是「以人論是」,「打好關係再談實事」等,港方代表必須要學習和掌握,才可以學會如何合作。若此刻一切以「無力感」先行,便會否定雙方「合作」的可能。

(3)高鐵之後

高鐵前的所有事,例如菜園村、造價等,於我並無任何特別立場。因為我試圖探討的,是高鐵的整體佈局(查靚仔提供的Legco紀錄,留意資料不一定準確),以香港的競爭力作為重心,來審視香港於高鐵啟用之後的配套策略。這些配套策略,其實燦兄、阿靚仔等等大概已經早有相關想法,值得參考(例如上 a. b. c.),請恕小弟不學無術,未能狗尾續貂。

小弟只想強調,高鐵不但需要配套,更需要如眾街坊等人一樣,從宏觀佈局才可以看出需要什麼配套;而又有什麼是從宏觀佈局才可以看出高鐵建成之後,各方商賈如何應對和利用新出現的機會。Change is forever.

而關於高鐵所帶來的效益,我更要強調的是,看待高鐵的吸引力,應從香港相對於其他城市著手,而非高鐵某些細節著手。

(4)高鐵之前

我唯一想說的一點是希望應對匿名朋友所提出的 d 點。雖然我覺得這個由靚仔去應對會較好,但我都想加把嘴。

尤記得靚仔曾提出過「政府角色」。小弟當時吹水地提出三個功能。於我,今次興建高鐵,就是要符合其中政府一個功能:「擔當搜刮資源/機會功能」。

商家佬夾錢起當然值得考慮,但正如道路建設,有些基建是需要政府去承擔的。我不是很肯定地說,高鐵必須要有政府承擔,但若從新回到舊路 -- 整體策略和佈局,則顯然地政府需要作出主導。或許政府會向私人機構(例如地鐵)提出去承擔(或美其名「分享」)此項目。始終,市場經濟,在小政府政策,還是需要長遠地為「整體社會」肩負搜刮資源和機會的功能,而這個功能不是某一兩個商家會主動擔當的。

(5)細節

雖然在技術層面,例如Duncan所提問對於福田站的看法,或閒人對於票務聯網及出入境查證的流程問題,小弟深表興趣(不要以為小弟否定制度,查實對於流程/制度/關卡等的設計是非常著迷的),不過礙於某些細節,小弟著實無暇尋閱,請諒。(但如有任何資料告知小弟,小弟無任歡迎。)

(6)京九與京廣

閒話。從某些國內網上資料得知(如有錯誤,請指正),新高鐵線被稱為京廣線,而舊有的普鐵線被稱為京九線。

理解是新高鐵線不是以香港為終點/重點,而是以廣州為重點。雖然可以解釋何以龍華高鐵路軌的設計是從北向東(請恕小弟無從覆查),但亦解釋了香港高鐵的地緣劣勢。不過,這些constraints 都可以解決。

(7)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再宏觀如微豆兄的看法,絕對認同,看高鐵更應以國際競爭為考慮。然而,作為小眾小弟並無深入的看法(但非常認同阿某某提出環保以及米兄的國家資源論),期望各方意見。

小弟只曉集中看待 mobility。

(8)"Collaboration"

微豆兄此語,盡在不言中。

20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以下完全引述我位化妝妹老婆對起高鐵既意見。佢表面唔睇新聞,只留意大陸人上邊個網買化妝品,以及一 d 佢地同香港人買化妝品這個消費行為既分別 (例如,直銷化妝品響大陸好流行),但有時佢比我地心水清。不過佢都未摸索到香港將來如何將自己定位。

"我所知,而家比各大學 fresh grad 報既工既數量比舊年同期,即係股市同樓市剛見底時少左 6 成。 老公你唔信返你母校就業輔導處問下。

少咁多工既原因報紙寫左好多,但有樣響 xxx 集團人事部做,個晚都有黎飲既 xxx 同學同我講過,較少人提既係金融海嘯令好多公司加快將專業後勤,甚至整個亞太區總部由香港搬返大陸。佢地好多近半年已經請返人,但直接請大陸同學仔。

問題係,多左條高鐵,係咪代表佢地因此留返個總部,兼留番 d 骨幹專業人員響香港呢,抑或因為將來交通更方便,搬得更快呢 ? 內地公司想學人走出去,衝出中國既,抑或外國公司打算進軍但未決定響香港或內地設立亞太區總部既,會唔會因為有條高鐵,考慮響香港整多個支部或總部,請番多 d 香港人 ?

香港響匯錢,調動資金,對唔少商業活動既法律保障及避稅仍然比大陸靈活好多,相關條文清楚及有保障得多,但以上種種響大陸打個電話,發個電郵去香港都做到。多條高鐵既吸引力係咪大到左右到各企業選擇佢個總部既決定 ? 我好懷疑囉。"

kenkachemhazard said...

身在河蟹區, 臨近十一自由門都不管用了, 連comments都看不到, 原來已經討論那麼多了...

這幾天我在努力想, 高鐵是否已經是無用之物. 理據是: 飛機的載客能力與成本已經比一百年前高得多, 而高速公路也已經十分完善, 國父當年計劃建設二十萬公里鐵路, 普通鐵路提速後已經可以去到一百八十公里(廣九段為例), 其實運載力已經達到, 然而高鐵的建築成本極高, 又不能用回原來的路軌, 運載的也不以貨物為主, 就好像今天手提電話大流行的今日提出要大力建設固網電話一樣, 是否多舊魚?

再回望高鐵的老祖宗, 日本的新幹線, 想到的理由是: 讓二三線城市連接大都市更便利. 讓比較內陸的城市以比較低廉的建設與維護費用(火車站 vs 飛機場)連起來.

有效幅射範圍, 無責任推算, 應該是大都市四小時車程以內(高鐵三小時, 去車站半小時車程, 下高鐵後去目的地半小時車程)

只是時代不同了, 香港就算因為高鐵而可以跟福建, 江蘇, 甚至廣西等連動, 又有甚麼可以連動?

香港起高鐵, 成本真的太貴, 真的要起, 如之前討論所言, 只能想盡辦法提高, 高鐵帶來的效應.

想到的利益之一, 是工廠可以再往北移入一點, 前舖後廠的距離可以再拉遠一點.

成本降低下來的話, 油價提高一點的話, 就可以驅使更多人選搭高鐵, 而不用那麼多私家車. 如米搞兄言, 美國私家車普遍是因為油便宜, 中國沒條件那麼用油, 不控制一下可會吃大虧的. 至於面子問題, 只要最後半小時車程用汽車迎接也可以, 觀念可以改變的.

中國要搞高鐵, 優勢是票價可以不顧市場, 也有足夠大的市場區間可以拉上補下, 這是台灣高鐵無法做到的.

一個小八卦: 日本研究新幹線正是在二次大戰時期, 目的正是鋪在中國大陸上, 以便統治. 當時火車時速八十公里, 已經比當時的汽車耗油更少, 速度更快了.

kenkachemhazard said...

更正:

"機的載客能力與成本已經比一百年前高得多",

飛機的載客能力已經比一百年前高得多, 成本也已經降低了不少. 大陸甚至有航空公司打算把座椅都換成bar凳一般, 耗油量降兩成, 載客量多四成, 而網民反應也算正面. 飛機變成如同巴士的日子近了.

"中國要搞高鐵, 優勢是票價可以不顧市場"
應該改為"可以不為市場主導"

Anonymous said...

早排信報唔記得係黃美斯定邊個都有提到,經過金融風暴,好多企業都將簡單既booking或日常後勤工作搬返大陸。而dell等既香港(定華南﹖)cs以至整個office都搬左去廈門好耐。

係數碼年代,唔只email,連會議都攪video confernecing喇。

不過,我特別提到好多高端服務業,或需要「信譽」既業務(例如藥物認證),香港仍然有機會。而如果你有睇唔同人討論全球化時,其實佢地都承認,科技取代唔到某些「親身」接觸。例如,阿陶冬都經常講話,好多時飛十幾個鐘機,只係為左個一個鐘既面對面會議喇。

當然,你每次講親衣個「總部」問題,我都諗起左丁山早排講力拓案既影響。咁,你明喇。

~goethe

Anonymous said...

另外,關於高鐵帶黎既影響,其實仲有好多可能性。

阿邊個提到「運媒」、「釋放運力」、「三線建設」等,就傾向係「解決歷史遺留問題」;cm同衣度提到既,主要係「人才流通」,傾向討論「未來可能性」而非歷史。

不過,有留意京津鐵路都知,鐵路而家配套規劃仲係好差。但係,因為票價平+車程短(行車時間半個鐘左右;上網check過,單程票價60蚊),再加上兩地物價仍有好多差距,所以好多北京人會去天津購物甚至買樓再甚至創業。

衣個類似tokyo-osaka agglomeration/business belt既發展,就存在住「雙贏」而非大家暗示既「地區競爭」。

衣條link,大約講到京津鐵路對兩地既影響﹕

http://www.hktdc.com/info/mi/a/cbn/tc/1X0643I9/1/%E4%B8%AD%E5%9C%8B%E5%85%A7%E5%9C%B0%E7%B6%93%E8%B2%BF%E6%B6%88%E6%81%AF/%E4%BA%AC%E6%B4%A5%E5%9F%8E%E9%9A%9B%E9%90%B5%E8%B7%AF%E6%95%88%E7%9B%8A%E6%98%8E%E9%A1%AF%E9%AB%98%E9%90%B5%E6%A8%A1%E5%BC%8F%E8%B5%B0%E5%90%91%E5%85%A8%E5%9C%8B.htm

另外,條link入面,其實可以特別留意「生活」、「創業」衣幾樣野 。衣幾樣野,係「地區競爭」之外既可能性。

例如,我個邊早兩日貼左篇文,篇文入面「理工大學」為人兄提出發展車站創意經濟。由衣個角度,理論上深圳同香港政府可以係龍華整個心港藝術村共同發展創意藝術,帶動區域性創意產業發展。係衣方面,唔存在競爭問題(當然,深圳需唔需要理你,香港人願唔願意去就另一回事喇)。

最後,其實我最想講既都係返返去較為社會學或geo-politcs既角度﹕

正如好多大陸學者,以至胡錦濤所講,高鐵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加速城市化。用張五常個套黎講,高鐵有加速城市化,減少農民人口,維持經濟發展既作用。

不過,作為「hubs」,高鐵亦可能會將車站蝠射範圍以外既地方邊緣化。

咁,對唔同地區發展會有咩影響﹖會唔會將原本既 沿海-內陸不平等發展轉化做令一種形式既問題﹖中央整體規劃(例如城際鐵路建設)又解唔解決到衣個問題﹖

我唔識,亦未諗清楚。不過,衣度有個幾好既報導﹕

http://big5.gd.gov.cn/gate/big5/bbs.gd.gov.cn/thread-250833-1-1.html

特別可以留意下面衣段﹕

在車程距廉江火車站僅有幾分鐘的地方,廉江市政府建起了一個順德(廉江)產業轉移園區,在裏面聚集了260多家家電製造企業,其中包括一些從順德轉移過來和知名的家電企業。目前,廉江已發展成為中國的電飯煲之鄉,去年當地電飯煲的產量達到了3000萬個。

讓當地政府擔心的是,絕大部分火車客運的突然停辦,會讓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廉江的招商引資條件受到影響。

“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是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因為我們這裡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後發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更有競爭優勢。來自珠三角和全國其他省的客商大多是從廣州坐火車往返廉江。在我們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火車客運停了,對我們招商引資是很不利的。我們不希望鐵路提速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廉江市市長何鑫說。

在園區內的湛江美王電器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陶慶斌對一件事印象深刻。4月底,一位客商從長沙坐火車想來廉江看貨。 “那天我是淩晨3時開車到湛江接他。客運沒有停前,早上6時客商可直接到廉江。這位客商走的時候他想坐火車走,結果沒有,最後只能是我們老闆開車送他回廣州。走的時候他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廉江這麼大的電飯煲生產基地,怎麼連火車都不停,到廣州要這麼麻煩。”

~goethe

Anonymous said...

另外,除左立法會份野外,wiki有時真係幾好﹕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AD%E5%9B%BD%E9%AB%98%E9%80%9F%E9%93%81%E8%B7%AF

~goethe

C.M. said...

燦兄:

燦嫂之見,深表認同。

其中第四段,我的理解是,因為選擇增多了,固然在某種經濟學層面會出現新的均衡,但若此均衡並非一面倒,從mobility角度,多出的選擇會增進exchange。而Exchange多了,亦會強化兩地的經濟力量。

Kenka:

1. 是否多舊魚,我會用寬頻與窄頻上網作比較。
2. 高鐵不能載貨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問題。
3. 「早期」日本的新幹線與國內高鐵的應用原則一樣,都是促進商業發展,但如今已經改變了。日本就算二三線城市的商業發展已經幾乎飽和,新幹線以民用/日常通勤為主,像香港的地鐵;可是國內高鐵如今正於起步階段,反而有利其他地區的商業發展。

(續)

C.M. said...

(續)Kenka:

4. 雖然以寬頻窄頻的發展作比較,但高鐵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密度太高會減低相對效益。
5. 你推算的有效範圍我感覺大致相同。
6. 要盡辦法提高高鐵的收益,應盡辦法提高和解釋香港本身的吸引力。
7. 中國搞高鐵,是要搞活市場。

阿靚仔:

好彩琴晚響屋企,所以先查得返左丁山講咩(部腦終於整番)。

>>不過,作為「hubs」,高鐵亦可能會將車站蝠射範圍以外既地方邊緣化。
>>高鐵有加速城市化,減少農民人口,維持經濟發展既作用。
>>廉江個 case

我會咁諗,feeder services 將會是雨後春筍!

睇埋wiki條link,嗯,我想講下我點睇「縱橫」:

原則上,縱橫系統並非純策略性設計,亦受技術性設計影響。

從道路和鐵路發展歷史看,其規劃是有跡可尋的。

所謂縱橫,都是相對「河流」佈局來決定的。以中國大陸來說,決定佈局的河流就是長江及黃河。縱的會「跨過」河流,而橫的就正會與河流「平行」。

技術而言,行車速度越高,「跨過」河流的會越與河流成直角,所以縱者越縱。但與河流平行的則側重策略性計劃,例如以鐵路作物資發放線(或戰爭時期預備隊的運輸線及補給線,並以河流作為第一防線),再通過feeders 付運附近地區。

所以,將來鐵路線的規劃,也同樣可以如此推斷出來。

GK said...

我無各位咁博學多材,不過我會覺得,好似高鐵呢類令人流或資訊交流更容易嘅基建,逐漸完善後,會慢慢改變社會嘅生活同做事方式,唔駛政府刻意推動都會孕育到新嘅經濟機遇,前兩日喺BBC睇到一篇西班牙高鐵嘅新聞,可能會帶嚟一d啟示: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8268003.stm

Anonymous said...

嗯,部份同意你講既野。即係,我都相信文化經濟社會發展唔係政府話推動就推動。

不過,燦係我個邊講左樣野﹕

***********
阿靚仔,林嘉欣做封面架,益力多黎架,有益身心架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65df70100euqi.html

講內地人的城市漫遊風,即係點響假期去不同城市 "hea"。重有,內地的藝術展覽,不同類型音樂會遠比 HK 豐富多元,試想想有左高鐵,大家係咪遊得更爽。到時,根本唔需要西九,或響龍華整個藝術區,中港博客們要開 punch party,或內地及 HK 的娛樂圈搞手想一齊開過會幫曹格搞場拳賽,一個鐘車程搞掂。好多焗響香港搞嫌市場太細既 idea,或內地人想搞,HK 人都未諗過既,但大陸對意識型態既管制也許過唔到關既,要黎 HK 至有得搞既 idea 變成有得做。

*****
其實,有人會去泰國睇oasis睇muse睇其他國樂隊live;亦都有人去台灣睇春浪睇其他音樂節;更加每逢暑假都有人去亞州其他國家睇「英超勁旅xx亞州之旅」。

不過,更小人知既係,會有外地人特登去廣州睇香港既my little airport;亦會有廣州人黎香港睇國際電影節。

咁,有高鐵,有場地既話,絕對會有人落黎睇my little airport之類既獨立樂隊,以至其他電影節同相關文化事業--已經唔好講「時空壓縮」對主流文化產業既影響。

不過,硬件有問題,就算高鐵能夠帶黎廣州以至華南既文化群黎香港,不過有冇場地舉行衣類活動﹖香港政府以至所謂既文化人亦意唔意識咩係文化產業﹖

遲幾年西九主場館開幕,如果再搵「國際巨星」rolling stone黎,就真係死得比佢睇。

至於田北俊定唔知邊個講既「爬龍州文化特色化」或嘉年華化或啤酒節化,都算有多少新野。不過,其實想像力可唔可以遠小小﹖佢衣個提議吸引既係咩人﹖

~goethe

Anonymous said...

得閒,搵埋龍舟節相關報導出黎﹕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105/4/a2ab.html

不過,我留多個post係度,其實係呼籲睇到衣個post既人,可以click去港燦sina條link。條link,真係,道路.真理.生命。

~goethe

Anonymous said...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14404

有人講到,大陸電影遲早會成功係香港搶灘,比香港人接受。而香港,除左某d越黎越「遷就大陸市場」既電影之外,其實都仲有吸引力。

條link最尾講既「大隻佬」,以至其他杜生既電影,大陸唔會上到,上到都唔係原版。

不過,有冇人會重視或發現衣種市場--包括開口埋口講文化產業既香港政府同某些文化人。

上面,已經冇講到香港國際電影節,甚或french may(不過,衣個野我又真係冇咩留意,有冇人識講﹖)。

~goethe

ps,cm哥,原本唔想係度so擾你咁多。不過,我隨時洗,咁搵左咁多資料,唔想洗左佢,所以擺係度囉。唉~

Anonymous said...

阿靚仔 :

信報譚止雲每周有一篇講電影既專欄,唔止係一部港產片發展史,重寫左好多當合拍片興起,香港導演及監製點符合大陸設下的各種局限之餘又努力保持自己風格。

局限改變,行為改變,並非等於完全向阿爺妥協,中間重有好多走盞位。大陸人比香港人普遍精於此道。

C.M. said...

江兄:

值得參考,多謝曬!

先覆燦少:

局限改變,行為改變。琴晚臨瞓前睇左!希望家陣d後生仔會明白到個道理。(哈,等小弟過兩日都會寫番篇和應下先。)

kenkachemhazard said...

港燦:勿戰。

扯遠點說,中國人就是在不斷委曲求變之中流失大量鈣質,簡稱骨氣。

用植物來比喻,就是寧做攀藤植物,不當參天大樹。可以說中國人的骨氣就是不能直,只能曲?

C.M. said...

阿靚仔:

呵,唔知點解我鍾意最後先覆你。

查實 constraints呢個字,自從你提到之後就一直纏繞住我。因為記憶所及,我好少好少從仔細考慮"constraint"。Well,並唔係我唔考慮constraint,而係constraint對我而言,轉眼間就變左唔係constraint,所以我唔多曉得點樣先算constraint。

係抄你,呵。

城市漫遊... 唉,我真係背。查實係咪可以同政府講,叫佢地可以睇清楚/搵人研究清楚國內吹緊咩風,然後順應之(經濟上)?

Ding, 拿,可能我老眼昏花,淨係有兩樣野catch my eyes:

1. 林小姐好似好大眼袋
2. 胡恩威

(續)

C.M. said...

(續)靚仔:

1. 旅遊真係答唔上爹。之但睇落你地個建議,都好實際。
2. 想像力可唔可以遠小小﹖佢衣個提議吸引既係咩人﹖ x2

我個諗法係,呢類一鑊過既promo,除左新鮮感欠奉外(龍舟對歐美遊客可能有少許吸引力),仲欠缺一份「持久力」。舉例國內搞「孔誕」背後可以有好多東方哲學(例如relate到去孟曾莊老等)、歷史故事、名勝古跡路線等去支撐(in terms of breath, depth and time)形成一個旅遊「文化」。

就算香港單獨搞做唔曬,應該拍住國內一齊搞,呢個我相信就係微豆講既 collaborations。旅發局既想法,真係可以再「遠」d。

Kenka:

... 你令我想起:the Tyranny of the "Or". (再談)

C.M. said...

漏左。阿靚仔,你講乜chun so擾我呀。無你,我洗會諗咁多!?

Anonymous said...

C.M.兄,
我的睇法與你幾乎一致,而各友好的見解亦十分真實和要認真考慮的,尤其是他/她常回中國各地工幹的見聞和經驗。香港由誰掌舵應該是關鍵,無論如何,高鐡是必然又必需。即使又是奴才思維者掌舵,自發的發展的結果也未可料,博奕結果我認為是無相干,順其自然可也。
Nic

C.M. said...

Nic,

謝謝。但亦很想知道那不為局外人所知的 constra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