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1, 2009

拍紙簿

犬女知道老父鬱悶,故送老父五份禮物。

女在拍紙簿前自言自語。
父在電視機前默默無言。
女在畫畫畫。
父在唧唧唧。

女:「送比你丫!」

父:「多謝~ 咩黎架?」
女:「Errr... 呢個係 XXX!」(言畢,絕塵)
父:「嘩,好多XXX喎。」(言畢,訣別)

女再在拍紙簿前自言自語。
父再在電視機前默默無言。

女:「送比你丫!」(言畢,絕塵)

父:「多謝~ 」(言畢,出神)

女又在拍紙簿前自言自語。
父又在電視機前默默無言。

女:「送比你,快d食丫!」(言畢,絕塵)

父:「多謝~ 」(言畢,驚醒)
父:「...咩黎架?」
女:「Errr... 係XXX黎架!」
父:「多謝~ 好好味!」(言畢,入神)

女又再在拍紙簿前自言自語。
父卻不再在電視機前默默無言。

父:「點解呢個XXX係度喊既?」
女:「哈哈哈,係度喊呀,哈哈哈~」(言畢,絕塵)

女繼續在拍紙簿前自言自語。
父繼續默默無言。

女:「送個哈哈笑比你,快d食丫!」(言畢,絕塵)

父:「!」
父:「多謝~」

女仍舊在拍紙簿前自言自語。
父仍舊默默無言。

女:「送個YY 比你,快d食丫!」(言畢,絕塵)

父:「多謝~~~」

終於,父不再默默無言。

16 comments:

C.M. said...

XXX與YY為平常小孩喜愛零食,估中開估。

ah-yun said...

好。sweet。啊。

Betty said...

XXX = 波板糖

YY = 雪条

C.M. said...

嘩!無可能!!兩個都中曬!

你點知架?!

seikomatic said...

喊飽 有咩好食?

o希......愛...雖然唔環保,都系唔好慳,今次算啦。

Anonymous said...

第一張圖好似一齊好多好多向同一個目標游那些動物呢。

Ebenezer said...

哈哈,睇第一張圖真係以為佢人細鬼大喎。

Anonymous said...

衣個好玩呀。教保鏢玩下丫~

http://artpad.art.com/artpad/painter/

~goethe

C.M. said...

雲妹:

聽到你說... 我又一次默默無言。

小瓶:

你好犀利!我當其時完全估唔到!(皆因阿女咁耐都未食過波板糖)

晶晶:

或者,係見到我唔理佢呢~

C.M. said...

Anon:

呵呵呵,睇落又真係幾似。=)

以便:

嘿,你真係好衰 XD

阿靚仔:

多謝曬喎,確係幾得意!

Anonymous said...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118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竹綜合報導】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歷史悠久的爭論到現今仍是無解。不過,一項新的實驗對人性有了更光明的發現,因為結果顯示,幫助別人可能是人性使然。


實驗將年紀相當的人類幼兒及黑猩猩寶寶做比較,發現人類小孩天生具有社交性,並會自發地幫助陌生人。


發展心理學家多瑪賽羅表示,18 個月大的幼兒看到陌生人手上拿滿東西,需要有人協助開門時,幼兒會立刻上前幫忙。


實驗並發現,幼兒的幫忙行為可能是提供資訊,也可能是實質伸出援手。12月大的小孩會指出大人假裝弄丟的東西在哪裡,但是黑猩猩寶寶卻從來不會互通資訊,儘管有,也是因為受於命令,而不是主動分享資訊。


多瑪賽羅的實驗認為幼兒伸出援手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賞罰機制,即不是靠訓練而來的。並且,不同文化的教導時機也不相同,但不管何種文化背景的幼兒都有幫助他人的傾向。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孩童幫忙他人的行為會越來越具有選擇性。大約三歲後,孩童對於先前曾經善待過他們的人,會表現得比較慷慨。



最近有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觀察發現:和黑猩猩比起來,人類在十二個月到十八個月大時,已經會幫助大人,自發性地協助陌生人,很多父母也許會對此實驗結論感到懷疑,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小孩幾乎都不會幫忙,還會搗亂。兩者之間是否有衝突?

誠然,很多小孩不聽會,脾氣不佳,身體潛在有些問題是根本原因,但在心靈層面上還有一些值得大家瞭解的作用機制。讓我們參考一下美國知名的教育學者L.羅恩.賀伯特在他著作兒童所提到的觀點:

你的孩子有貢獻的權利,而你無權去拒絕他的貢獻。

只要一個人被與許去作的貢獻,和他得到的貢獻一樣多,或者是多於他得到的貢獻時,他就會覺得有能力而且能幹。

一個人可以在一個環境中過度貢獻而覺得安全。一旦他貢獻不夠時,也就是說,當他付出的少於他所得到的時,他就會覺得不安全。假如你不信的話,回想某次其他每個人都帶了東西去宴會,而你卻沒帶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一個人會反抗,並且懷疑任何一個給他的貢獻遠大於他所能貢獻回去的人。

很自然地,父母對孩子的貢獻遠超過孩子所能回報的。當孩子發現這一點時,他就會變得不快樂。他會試著想提高他的貢獻程度。一旦他失敗了,他就會對這個提供貢獻的人感到生氣。他開始討厭他的父母,父母卻是著用更多的貢獻來平息孩子的反叛,孩子卻反叛得更厲害。這是一種不好的惡性循環,因為到最後這個孩子便會對這一切感到心灰意冷。

你必須讓孩子對你有所貢獻,你不能命令他去貢獻。你不能命令他去除草,然後認為那是他的貢獻。孩子必須要找出他能貢獻的並且貢獻出來。假如他沒有選擇這樣做,那就不是他的貢獻,只是加在他身上的更多控制……


孩子對你是有義務的。他必須要能夠照顧你,而不是幻想著能照顧你,而是真的做到。他一開始可能不懂該如何照顧你,你必須要有耐心與許自己被笨拙地照顧,直到他能真的好好照顧你----經由他自己不斷地學習經驗,而不是經由你的指揮……

父母們,你的孩子非常有可能是比你更理性,同時這個世界可會更明亮,他的價值觀以及對真相的感受也更敏銳。不要使他們變得灰暗、遲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良好、健康而成功的人。控制、佔有、管理和拒絕只會讓你得到有的對待----破壞性的反抗。

Anonymous said...

只有1/12/09 19:34

是小弟手筆=)

上篇好文不是,雖然好似是我貼。

不過我都有興趣硏究這篇文,謝謝。

Nic

C.M. said...

Anon: Thanks for the news.

Nic: 睇番原本個blog post,似乎上部分是news,下部分是該blogger的資料。

Anonymous said...

查實與上篇心理文章無關。只是引發起一些思考…

假設文章出自某某專家,大衆是很難分辨“implications”及個別科學期刋內的硏究文章在“整體上”有什麼意義及「思考地方」。尤其是當講者使用聽眾的大衆心理(簡單、即時擁有、恐懼等)。故此,策略上是不能用知識的真偽或質量上作為支點。

寫得出來而讀者又能明白的,在思維的領域上一般來說都是非常片面及過於簡化,閱讀時不必過於認真。
Nic

佚名 said...

wa~c.m. 囡囡d畫好可愛啊><!

C.M. said...

Nic: 嗯。有否留意到這個?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436&prev=15452&next=15408

小佚: 哈哈,問問你父母,小佚少時都一樣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