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4, 2009

意願的質感

閱罷大力哥哥一文,感覺社會少了質感。

「這個搬遷決定,反映了社署只以生硬的人口數字資料作服務規劃的弊病。」

很久前寫過 KPI。想說的是,運用一切數據作指標性參考都會衍生無數弊病。如果要分誰最清楚這些弊病,我會認為依次是:做統計的人 < 分析統計的人 < 把統計資料以自己方式發佈的人。

商界如是,政界如是。

所以有不少情況,商界或政界為免跌入陷阱,都會棄用單一指標,(至少)改用綜合指標(Composite Index)。雖然單一指標太顯眼,容易受人為操控,而綜合指標則較有層次,但用家難以理解當中的層次和關係,要社會大眾或公司群體接受並不容易。

可是,對於現代社會要求所謂程序公義的層面來看,更需要從單一指標變革至綜合指標。否則,小至公司內部的個人表現評核、市場份額增長率,大至整體社會的消弭貧窮政策、經濟發展政策,都會隨單一的意願溜走。

宜慎之。

5 comments:

Derek Greyhound said...

CM 兄,

近況安好,別來無恙嗎?

順祝你與家人健康.

大力

篤篤篤撐 said...

玩多元指標, 仲EASY。

我間公司, 就係有3萬九樣KPI, 結果同事各司各法, 只做其中部份, 又或者在個別有把握的JPI推高數字, 上面咬我唔食...

C.M. said...

大力哥哥:

也祝你和你一家安好。

(me... seized by ailment, possessed by pain)

篤撐兄:

既然上有張良計,下自有過牆梯。我明。多元也好,綜合加權也好,用者當慎。(商界的應變較快,老闆都記得: fool him once...)

GK said...

做研究嘅,講升遷、爭撥款,講到尾最着眼發表論文嘅期刊嘅impact factor(簡單嚟講係期刊嘅綜合影響力),論文本身質素反而未必放首位。用impact factor作為決定研究員嘅未來嘅最重要指標未免太單一太簡化,但係依家都仲未有更客觀更有代表性嘅statistic,我都有d無奈,但係都諗唔到更好方法。

C.M. said...

江兄:

這個小弟也有所聞,學術界都是由人構成,無可幸免。可是,impact factor比單計算論文量作指標還好,至少某程度上,是比較“公認”的。

(論文質素呢,相信你比我更清楚,我想就算頂級journal,十份未必有三份“值得”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