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孩子的憂患意識
都是側田惹的禍害的苦帶的挈迎的福。早晚要給他撰鱔稿一則道一萬個謝。
鄙人施庵春同樣姓施,相比施四面先生有若螻蟻(特指身家貨底)。
有謂一動不如一靜,無事出街小破財,閒暇與家中老少近到街口公園,遠至市區海濱,偶爾望海興嘆,已經萬幸萬福。帶孩子們外遊,不是沒有這個奢望,只以螻蟻家庭各人現時之狀況,幾近不可能。可是,財力不遞,只佔很少部分緣由。
施先生今趟自認孩子的憂患意識薄弱,源自自身。帶他們外出旅遊,幾等我輩抱女踢拖落街到街角便利店,享片刻自由奔放。
有街坊(各位正屬施庵春鍾愛者)評施先生毫不客氣,衷心直說。雖所言甚是,卻又給我添兩分遐想。
家長的「問題」呢,固然是對的,不會有錯。施某看「這個問題」多年,這個絕對不會錯(自滿語氣與張五常教授揮筆評經濟時可比)。另一方面讓我想到的,卻不是這個問題 problem,而是一個問題question --- 究竟問題 problem 是家長們沒有省察自己的過分放縱,還是家長們沒有省察自己的入木三分?
嗄。施某的意思是,施家孩子沉醉安逸,相信施先生是有深刻省察過的,也正是先生以筆懺悔的企圖,因為正是職場以至人生的無為而治,讓施家孩子感受不到憂患。因為生活太舒適,世界太怡人,歐洲太風情,日本太豐富,所以體會不到憂患,也就體會不到父母希望遺傳給孩子的憂患。
對。憂患,即這個需要正視的問題 issue。也回到這個問題。
父母一窮二白,身邊社會的富裕與生存的壓力,就是孩子憂患的來源。孩子就是通過憂患,學會解決自己在憂患的不安,例如肩負責任。或許這一方面,正是施先生的所思所想。
施某也是一窮二白,卻很奇怪,孩子心態還很充滿安逸,或許年紀還小,所以尚未察覺憂患與責任之間的關連,更看不穿為父帶給他們的社會環境中的憂患,且還竟可對同學們(囂張地)說:「我家的客廳很大呀,你們一起來丫」.... 唯有自我安慰,至少學會好客之道,有進步。唉,無論或子或女,窮養定,沒它法了。
顯然,施某並不滿足於培養好客之道,更想他們歷驗憂患,或流放他們於茫茫超市中,或送他們汪洋邊踩水,總之不斷以折磨漠視驚嚇欺騙及橫蠻無理等方式,製造人工憂患。
這就是我等家長窮時絕時懶理社會有否憂患時的內展課程。然則,相信中產上產父母對於這些人工憂患其實該也似曾相識。
對了。孩子們一歲遊戲班,兩歲游泳小精英,三歲野外體驗行,四歲德蘭修女之旅,五歲解放軍不吃人間煙火營...... 十二歲暑期工,十五歲送到山旮旯名校留學,都同樣是創造憂患的最佳實踐。
試問,誰個家長的問題,都不是圍繞這個「憂患」而活呢?(.... 還是,這「家長」二字,只會跟父親男士扯著辦?)
4 comments:
同樣雙親為低學歷兼其一屬新來港人士,須為口奔馳之窮忙族,住同一公屋 (雖不同座),其子女有肯自發向上,亦有自暴自棄者,當中分別在哪 ?
純父母因子遺傳還是身教 (儘管父母因工時長,每周能與子女相聚的時間只有三小時),抑或遇到一位良師 ?
這更值得研究。
的確更值得關注。
環境、自身、家庭、朋輩、際遇,都contribute to 不同的成長結果。家長固然對於這個成長結果產生影響力,但其他因素的強弱也會左右這些影響。
過分強調家長,容易高估家長對子女的能力,也容易潛移默化以為唯有自己可以讓子女修成正果。撇開其他家長不說,施某(即我)正是其一。
相反,過分看重環境,則未免驅使自己消極面對,就算所謂結果無分輕重高低,亦難免讓自己在培育子女的「責任」上面看得太輕,輕待自己,施永青或屬其一。
以上情況,都是站在家長的眼光來看待子女成長。
再回看你的例子,是站在環境來看小孩的成長,從以上五個角度一同著墨,而非單側重某一方面,相信可以得出較令人安慰的結果。
唔駛担心
我真係識得一啲富家子弟,乜差憂患意識都冇...但一樣發達,賺得多,人又開心
以為肯捱苦肯珍惜才會開心?記否我們再上上一代說要珍惜食物?出街食一定要食晒?
我就係咁變左而家咁肥囉!食完仲要用力減!仲要減都減唔到?!
咁一開始唔食晒啲食物,反而先唔係浪費(又泥呢啲吊詭論呀我...)
米
咁查實有冇憂患意識都可以發達開心既,係咪先。不過點應付逆境或唔順心既情況,就好多時要靠憂患先至會點得醒咯。
而且,你講既野 Re: 食物,我好同意。講返,我果篇《務虛》其中《原則一》,就係講呢樣,亦即依馬打個疑問。我心目中既答案係(上次唔記得續落去):
學習。
學習可以徹底改變一件事所帶來既影響,物理學一個action會導致一個reaction。但如果經過學習,一個action可以導致另一個action,而非單純的「推與被推」。
所以孩子本身既關鍵係「學習」,or 「點樣學習」。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