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應對民工荒
本文是一篇三幅被後感。
1. 焦點。
坊間多只提到有血汗工廠,沒有血汗餐廳、理髮店。工廠只是求職者歧視的對象,一個被標籤的僱主,一個單以其製造業本質的厭惡行業。所以挺認同Kenka 的感受的。
2. 選擇權。
後來者,甚至沒有投身工廠的人士,包括剛畢業的年輕求職者,否定上一代付出的努力,認定上一代投身工廠不能取得合理回報,認定上一代投身工廠是愚蠢的選擇。這是一種「隔代遺傳」式鐘擺效應的體現。對於選擇結果的質量和優劣,個人認為沒有什麼值得爭拗的地方。
3. 何時的荒。
民工荒,該大約自 98-99年左右開始浮現(大約02年我才開始察覺),04年左右正式白熱化,自此年以後,每逢新年過後定必出現所謂「珠三角民工荒」,佔去不少新聞報道篇幅。所謂民工荒的高峰期,主要出現在春節剛剛完結後,這是值得注意的。
4. 何解的荒。
一般企業對於所謂民工荒的理解,以為民工荒與工廠招工困難等同,實際上,是雙重的錯誤解讀。其一錯誤是忽略了企業未來一年應吸引員工的能力,其二是忽略了企業過去一年趕絕員工的能力。這些分析雖然老生常談,但仍然繼續被忽略。而忽略的地方,是民工荒的荒,其實是春節前後的對比,而不是春節後的生產需求與勞動供應量作對比。而要這個解讀作最簡單的理解:這個荒,不是因為勞動力供應不足(春節過後招工困難),而是因為流失率高所導致(春節回鄉工人不回廠)。
民工荒的出現,以企業角度來說,是春節前所種的果,不是春節後所遇的難。也所以會出現冰冰所指(經詮釋過後),民工荒的普遍性,存在於管理能力較弱的企業。至於那些長三角機會增多、農村生活質素提升、內陸機遇增加等大環境因素,雖然仍然不斷影響珠三角勞動力供應,不過,這些持續滲透入企業政策的因素,對於擁有良好警覺性的管理層以及穩健財務狀況的企業,這些外圍因素都是相對次要的,原因是,勞動力實際上還未全面釋放(註1)。
更受忽略了的是,在春節剛剛過後的數星期內,人力流動是處於 churning 的狀態,一個勞動力單位要在企業落實轉化為生產單位,至少再一兩個月,即直至四五月,生產能力才會穩定下來。
5. 鬧荒的,是增長基礎
若到四五月那時候仍有荒,民工短缺將不是主因,企業成功爭取訂單,才是主因。有民工荒,是好事。正如人才短缺,是經濟增長的表現。
6. 法規的影響
順帶一提,除了國家政策等大環境因素和「經濟自由度提高」導致珠三角民工短缺的情況,個人認為外國入口商的 CSR audit 是很重要的催化劑。雖然中國加入 WTO 是一個重要轉捩點,惟 CSR audit 是促進工廠依足勞動法辦事,以及加強員工對於勞動法規和自身權益的醒覺,從而以市場力量推動其他企業依照勞動法辦事。政府或勞動局當中的宣傳和執法角色,相對市場力量是不夠有力的。
7. 應對
如何應對民工荒,個人經驗傾向坊間建議的,採取優質管理,或較人性導向的管理思維,細節在此不贅,但還有一言:倘若企業(尤其製造業)不能擺脫「生產至上」的思維,民工荒將會繼續成為企業的夢魘。
另外,若對應某些論點或騰籠換鳥政策,我個人深信,產業升級,不會為解決民工荒帶來轉機。無論那處地方都遇到同等的勞動力短缺和需求,就算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升級了的產業反映更高技術和管理要求,那就更進一步需索更難得到的高產量勞動力。如今低技術勞動力其實還不難取得,只是企業對於這些流動率較高、年紀較大、男性較多、外表較遜的民工較為「謹慎」(「揀擇」的代名詞) ,所以才有荒上加荒的情況。
8. 題外話
根據工會法,企業的工會是隸屬「中華全國總工會」(ACFTU)的。若有理解工會法以及大部分企業的工會文化及實際管理情況,此工會不同外國工會一樣有相當大的自主能力,可以隨便罷工或跟企業進行抗爭,國內工會除了必須遵守有關「協力解決矛盾」等「一系列原則」外,重要決策必不能偏離工會法以及ACFTU監督。外國工會抗爭的方法,在法規和執行上多光只有羡慕的份兒,也不是國內所謂合法工會在法規上的主要功能。
9. 嗯,要睡了
所以,陳兄所 quote 的《民工荒》一文,或許不少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作者對於實際市場情況、經濟運作模式、甚至對於一塊錢的理解,都十分直接、單純、武斷和沉悶(註2),坦白說,當冰冰最初提到「看過就算了」,我是十二分認同,反而陳兄後來自己寫的還有點意思。
註1: 那是與香港近年所謂職位錯配的情況類似,涉及流動性 Mobility 與期望 Expectation 問題。或另文再談。
註2: 畢竟「民工荒」在HR 界和企業已經應對多年,可... 不贅了。
偶然一聚:冰冰1,2,Kenka1,2,小瓶子1,2,陳叫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