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08, 2010

當學者不再學術

當學者不再學術,就升格為邵家臻口中的公共知識分子。

很不想日日售賣時政議事商品。論原則,自問不夠清晰,但若覺得人生就是無止境的追求,不斷追求更清晰的原則仍可算一場值得參與的遊戲。(歇後語是...)

歌德提及呂大樂沈旭輝兩篇報章評論。

再加上蔡子強昨晚受訪問時的評論,但見有些學者們如此那般,連聲搞錯。搞錯者不在論點了無新意,而在論點越來越不切合時宜(或者太盡「人意」喇,Well,我等一介膚淺草民如是看遮)。

早日政府來個「新咨詢」模式,以facebook作平臺 + webcast,限時限刻開放留言,引起反彈(嘿,明知反彈都做,鄭汝樺,夠pok!)。

單對應蔡子強對於此模式的評論:誠意不足呀,政治化妝呀。(個人昨日的評語為:蔡子強已經過分沉迷佢套「政治化妝」論。)(後加:「沉迷不信任論」)。

作為學者,單著眼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而作出分析,但忽略自己可以提出改革方案的力量,絕對可惜。尤其越來越多學者,只分析,不作建議,更加可惜。

昨天我認為,單單此事已經可以從方面看:

1. 組織與個人雙向溝通的現實困難與constraint
2. 組織(政府)改變咨詢模式的動力
3. 實名與匿名意見的效力

目的,旨在推進咨詢模式,而非停留在批評不足,與分析利弊的地步。有冇搞錯。作為後輩,膚淺草民,給我多一點insight,姣bu?

如果找來新角度,說說組織與個人咨詢模式的得與失(隨口up:請多幾個副局長/助理分兩班專責即場解答facebook疑問 or 請多幾個助理分類所收集意見 or 外判多幾個web designers 不斷改進咨詢問卷,推陳出新),那又可否拉近發起咨詢的與被咨詢雙方?(衷心希望聽到陳景輝在如何改進咨詢模式上面的高見。)

又記得(查實係翻查)蔡子強寫過《需要世代對話,而非世代戰爭》,當中提及「實名與匿名」留言的顧慮。如果能繼續以此推敲下去,不是該可以令無論facebook中的實名回應,與其他匿名回應,甚至「非facebook」的回應更可以獲得尊重?

正如邵家臻認為(至少我係咁interpret佢),有清晰立場的,便叫公共知識分子。Well,那縱使沒有立場,只管自己的學術研究,毋用政治正確,更毋須與誰誰誰明裏暗裏「劃清界線」,做一個中立學者,來給正反雙方多點想象力和 insight,bu 醒嗎?

8 comments:

hkeric said...

睇完之後,姐係講左d咩? 另外想問,例如"在警署報警要打999!"一事,政府呀,特首呀,點為呢百分之二負責呢?

C.M. said...

不如問返你:除左「負責」,你仲諗到乜?

C.M. said...

http://charlesmok.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09.html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44458

C.M. said...

Y:

你又問我講咩?Errr...

簡單講:

1. 所謂去議題化/目標模糊化/乜化物化。家陣焦點響邊?咪係響「假咨詢」「時間唔啱」「facebook白痴」「無誠意」「政府盡左力喇」「鄭汝樺夠pok!」... 如果焦點真係響呢d地方,查實果個旨在趕潮流。潮流者,親朋好友集中之人群也。

2. 都話唔想日日售賣時政議事商品。咯。

3. 咨詢模式,如何平衡/顧及/考慮實名與匿名意見?

C.M. said...

他鄉再續前緣:

http://ricericemake.blogspot.com/2010/02/100207.html

Terence Yun said...

同意蔡子強開口埋口都係果句。
仲有佢已經成為萬能的時事評論,少至地區議會街坡選舉,大至歐洲議會甚至季莫申科能選總統,媒體搵佢都可以講到十分鐘。

大家話有財經演員。
也有政評特約。

C.M. said...

蕓蕓博客當中,資訊行業情況你應該最為清楚。唉,我等草民對於菜籽個marginal utility已經近乎零勒陰功。

C.M. said...

http://ngszehin.net/research/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