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1, 2008

戶籍改革雜想

摘3月6日報道:公安部:戶籍改革大小不同

公安部副部長白景富表示,中國戶籍制度「肯定要改」,但大城市與小城市改革的制度將有區別。北京「京華時報」今天報導,農曆春節前,中國南方雪災造成數十萬名回家過年的民眾滯留火車站,使得人們更期望戶籍制度改革,減少人口流動性。對此,白景富說,戶籍制度改革牽涉住居、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潛在利益,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他表示,戶籍制度改革時,北京、上海、天津和其他城市的制度肯定不同,省會城市又與其他城市不同。白景富說,「北京現在人口近兩千萬,若再放兩千萬人成嗎?又如石家莊、鄭州等已上千萬人口,放開成嗎?這不是簡單放開的問題。」

****************

搞錯!大部分的「人們」都期望戶籍制度改革,可以讓他們更自由流動!「減少人口流動性」,最多只是官方一廂情願,為了行政便利和「管」理的想法!...

... 以往我一定會如是抗議... 縱使對於後者(一廂情願的官方)我還是這麼認為。

坦白說,一直我都把戶籍制度看得太簡單了,認為只是限制人口流動的制度。

當初我把所認識的戶籍制度中的一切麻煩事,例如管理戶籍時所附帶的官場陋習(如貪污)、生育管理的禍害(如棄嬰、強迫墮胎)、城鄉福利差距(如不公平、地域歧視)等,歸咎於戶籍制度的種種嚴格限制。

然後看到這裡有人一夫當關: http://www2.qglt.com.cn/wsrmlt/jbft/2001/09/090701.html
我有一個陋習,當覺得制度出現問題,就以為制度本身出現問題。我輕視了問題的複雜性。

這樣說吧,我會認為戶籍制度本身,其實跟香港身份證制度,所存在一個明顯分別,在於身份證只有標記國籍(種族),沒有省籍縣籍,即沒有地域。

我想,對於戶籍制度的最大反感,就是因為地域歧視(當中實涉及語言、宗族、傳統等差異)。不過,正因為地域名稱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就把的反感歸於戶口上的籍貫紀錄。明顯地說,就算我自認沒有歧視,我其實也會因為籍貫而給予人一個標簽。

帶有歧視隱憂的地域標簽(雖然好似誇張左d,但對於民主所需既包容,我覺得係有負面影響既),是戶籍制度被經常理解為「限制遷徙」的原因,也同時導致 (1) 引起地方保護主義與包容/融和「主義」難以磨合; (2) 中央需要不斷親自物色「空降」 的管理人選(例如委派外省或中央人員到某地方任省長市長),以求解決剛才第一點「磨合」的目的。

戶籍制度的改革.... 能否從消除標簽著手?就像美國,一個 Social Security Number,就幾乎代替了戶籍。此第一步或需要成立一個中央社會保障資訊中心,記錄及管理所有「已登記」的社會保障戶口。然後... 又或者採用現有社保基金的資料... 然後再...

... 唏!好煩!唔寫勒!

****************

通寶曾指「中國會出現聯邦制都唔奇」。

建立聯邦(Federation),必須要有共同立國的共識,同時也要有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現時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就有這兩種符合聯邦制的基本條件。還欠依賴性。

就表面睇(就算唔計臺灣),我都覺得唔奇。

****************

後日再寫 Mobility。

2 comments:

C.M. said...

有關戶籍制度之補充

C.M. said...

補充:

其實《鳳陽縣血書》也不是血寫成,只是由“血淚”寫成,據說其真跡已藏國家博物館,可參看這裡,內容大致為: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成,每戶保証完成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村裡的社員也保証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當年不少人餓死,所以村民立下此合同。

寫成後一段時間,被發現,被“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