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 (10)
「民主」兩字的定義,每個人都不同。
有人認為民主就是普選特首、或結束一黨專政、或公民參與政治、或一系列在 Wikipedia 所講述的定義和層次。
若「民主」的精要,在於個體(Individual)的普及和包容,那接納「個體如何定義民主」也同樣應該得到普及和包容。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由於我一直沒有為「民主」作出一個精確的定義而引致誤解,所以寫出我今次所謂的自圓其說。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深刻地相信,「民主」並非專有名詞,更不是受過高深教育才能理解的名詞,「民主」本身,我相信,縱使啞巴不能言明、瞎子不能看見、聾子不能聽到,但總能感受到「個體」是否得到普及和包容。
雖然這樣說好像是把「民主」的政治含義剔除,然後自行加上「自由」「平等」「包容」,但事實上,若沒有個體的平等參與和行使權利的自由以及個體之間的包容,「民主文化」,無論處於任何社會環境、政制、政治組織、社會組織、商業機構、倫理關係,都將會沒有靈魂,因為「民主」只能活在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的精神裏。
因此,我在本系列一直想說的「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就是「中國國內的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
或有人認為 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是一個幌子。但事實上,IMM 中的地域流動(Geographic Mobility)、經濟流動(Economic Mobility)以及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所顯示的,就是反映個體是否獲得普及和包容的「合理啟示」。
*********************
重申,我乃「民主政制」的懷疑論者;但我會視自己為「民主文化」的支持者。
「民主政制」的支持者,對於在建立民主制度很在行,「筆」鋒銳利,但制度若能令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那「字」似乎便足夠建立民主政制,毋須考慮「人」會否和如何遵從「字」,甚至毋須考慮究竟那「筆」會否和如何普及和包容個體。
個體的普及,不是單靠「字」所能達,乃須整個社會的努力。個體的包容,亦不是靠「字」所能傳,更須整個社會的努力。
這一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就是建基於這種互動,以及這種互動所反映的文化、理念和效果。
*********************
雖然 IMM 希望反映中國國內的個體獲得普及和包容的「程度」,但這並不代表我企圖在本《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系列賦予一個結論,指除了普及和包容,就沒有其他先決條件。
而我最希望指出的是,正因為民主理念和意義的多樣化,所以任何一種的先決條件都不應該被理解為「唯一」的先決條件。
可是,從我個人的理解和感受,事實並非如此。
更令我體會甚深的是,對於部分民主支持者,尤其民主政制支持者,他們推動民主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其實正正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這些努力和意志很容易讓他們墮入「我們心中的民主才是真民主」的信念,但亦是這種信念窒礙了個體的普及和包容,原因是,這種信念只是存在於這些民主支持者們當中的共同信念,而非所有「獨特」個體的「不共同」信念。他們的理念和行為所能普及的,經常是一種「反普及個體」的排他理念,並沒有真正的接納「個體」。結果,就是讓這些不被接納的個體,更反對他們。對於支持民主文化的人來說,這個結果令人遺憾。
*********************
雖則,這個結果對於我自己,暫只是一個癢而不痛的遺憾。
本篇結《論民主中國的先決條件》。
9 comments:
wow, 洋洋幾百字, 真係要消化下先。
同意你所說的對個體的包容和普及, 但如何觀察"個體" 的普及呢 ? 我覺得會是社會在各的多元化。
另外, 我又唔會將「民主政制」的支持者和「民主文化」的支持者對立起來, 雖然穴兩者真係有分別。
篤篤篤撐:
歡迎到訪。
小弟不才,未能簡明扼要地道清小弟的想法,故有此十餘篇《先決條件》。小弟的中心意思大概是:
1. 每個民主理念的支持者對於民主都有不同的先決條件,若認為無須顧及並否定他人心中的先決條件,其實與民主理念背道而馳。甚至在執行上,根本與推進民主為敵。
2. 希望那些有心推動民主的人,不會因為推動民主政制,而背棄民主理念。
關於第一點,明顯地,我所指的會包括白鴿黨之流所謂民主政制的支持者的作為。
例如,白鴿黨一直推崇的,根本不在黨內推崇,從黨內所謂的民主明星多年穩守立法會席位可見一斑,黨內人才凋零、失去選民支持等,只是合理結果。
這就是我所指的:「反普及個體」的排他理念。
******************
>>如何觀察個體的普及?
以小弟個人而言,會從本系列所帶出的Incremental Mobility Model 來理解,也會從behavorial studies 和各種制度解拆出來。(冗文見相關hyperlink)
至於其他方法,相信篤撐兄應有掌握。
(社會是多元化的,但亦是相對多元化的。因此,若多元化的程度隱示了個體的普及程度,那民主化的程度,亦只有相對,沒有絕對。也可以說,沒有一個社會是絕對不民主,也沒有絕對民主。)
******************
>>另外, 我又唔會將「民主政制」的支持者和「民主文化」的支持者對立起來
若你細心留意,相信你會見到小弟完全無此想法。
我所指的,若推動民主的同時,只以民主政制為尊,但沒有以人為尊,這兩類支持者,就自然會出現對立。
重申,我更希望,希望那些有心推動民主的人,不會因為推動民主政制,而背棄民主理念。
這才是我想帶給那些民主政制支持者的重點。
******************
題外話:在我所認識的blogger當中,小弟會誠意推介 Derek-Greyhound 對於政黨及香港政治生態的分析,他對白鴿黨責之切,亦深獲小弟共鳴。而以政治理念以及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則尤推介 Goethe。
關於第三大黨,灰狗哥有好多野冇講;我呢,就都係:p。
即係,第三大黨既問題,係好複雜。佢地要行列寧式政黨,其實有個好多人覺得誇張,但係好實際既原因﹕驚滲透(近排某君無喇喇退黨參選,正正比好多人話佢,受某些人指示。衣樣,唔知係米真。不過,有咁既可能性囉)。
當然,佢地害怕衣樣野既結果係,專權或小圈子得好恐怖,搵唔到個平衡囉。
當然,除左上面就仲有好多問題。例如,有冇足夠政治空間比人「上位」;自己又願唔願意退落黎等等。不過,比篇野你望望,對你了解第三大黨既問題有多少幫助 (之前唔諗住post。不過,是但喇,見你咁好心機打咁多字,比多篇野你參考)。
另,支持同反對民主既人,其實都有個好大既問題﹕其實相方都認為民主選舉係萬能,或民主制度只限於選舉制度。所有政府或社會或國家出現問題,都只係因為有冇民主--中間其實係米涉及好多政體或其他因素﹖好多人都唔理。
(well,其實,即係我係某度打既野囉)
題外話。自首﹕你d文仲長過我d文,所以,一直以來有click入黎,不過冇咩認真睇過。得閒,先睇呀下。
丫,下面篇文,早幾個月係某度打。
丫丫,留個名先﹕my is lan chai,唔駛回我。謝。
******
肥力﹕
我仲健在,近排仲開始係幾個blog度留言,證明自己未死(!!)。你見唔到,就證明除左衣度之外,我同你睇既blog唔同jak。
正題。傳媒唔可信/偏頗麻,好多層次。
以政治個邊既新聞黎計,傳媒本身可能唔可信;放風比傳媒既人可能唔可信;放風者收返黎既風唔可信。
所以,就好似好耐之前咁講,其實好多時做「評論」「分析」,真係多餘。因為,分析既,好多時都唔係「事實」。
而當然,更加大問題既係,隨著blog興起,越黎越多人根據有限甚至錯誤既資料做「評論」。最後,「分析可以是穿鑿附會,而無FACTs亦無分析」。
****
位人兄應該冇睇衣度,咁開名,做個例子 (又係政治評論例子﹗)。
阿方生早兩個月係灰狗哥個邊留言。留言過後,佢亦係報紙撰文講第三大黨既問題。佢提到,第三大黨「大佬文化」之類既問題係出於沒有明確選舉機制,所以「大佬文化」流行,政治更替失效。
不過,只要留意小小第三大黨,你就會知問題唔係衣度。
第三大黨其實有明確機制決定立法會參選名單,個機制仲好仔細。例如,係決定名單時,佢會按黨內支部投票、按民調、再按全體會員投票 (根據唔同百份比) 作名單決定。衣個機制,報紙都講過。
所以,第三大黨唔係冇機制,個機制仲大約運作得好好 (當然,楊前主席衣排開口埋口話,我地可以隨時開放機制比單某,就證明佢唔尊重機制。不過,到而家,以我所知,只係阿單某曾經只係破壞過機制兩次而未成功。所以,機制都仲係度)。
咁好喇,第三大黨個問題係邊﹖問題係,會員人數太少,活躍既會員人數更小。最後,投票時,某些人會利用大量授權票支持自己 (衣個,唔算「鑽制度空子」喇),結果係較易取得授權票既「主流力量」永遠都好穩陣,製造左某種文化。
另一方面,會員人數太少,亦都令到個制度認受性差﹕大家係黨內支持度其實都係個百多人,個投票約束力自然差。所以,與其遵守議決,又或者係黨內跟遊戲規則走,咁我有實力組織派系,咁就不如利用傳媒或用其他方法嘗試推翻規則﹖
第一次少壯派,到近年某些人,都係用衣種方法「做野」。
****
我上面既所謂分析,其實有好多遺留 (大佬,我唔係個黨既人,我亦都冇咩同佢地有來往。所以,唔知咁多野喇)。不過,睇完個所謂分析,你就知,就算去到方生衣種以政治研究為專業既評論員/學者,佢既分析都可以錯得離譜–根據幻想既資料而作分析。
(方生其實算唔錯。起碼,有心,同埋唔覺佢有偏頗。相比方生,宋某、李某、王某之流既分析,我敢講,好多時更加差)
所以,唔好講有人特意提供誤導資料,就算係用心既評論,其實都可以好有問題—特別係,近年blog流行起黎。
例如,無論係睇幾多份報紙,又或者睇幾多份評論,大家都會見到有評論話,奧巴馬年青,一鳴驚人(公民袋係九龍東參選位人兄就早兩日就咁講)。不過,奧巴馬現年46歲,做左伊利落伊州眾議員10年,05年時已經開始有人話佢係明日之星。
衣幾個facts,同香港好多評論一路以黎既認知,應該有出入囉。
(好多人用奧巴馬「撐」陳智遠,或認為香港同樣要比機會類似既年青人。不過,佢地講既年青人,應該係三十一代囉。年近五十,好多用奧巴馬做例子既評論員,都會認為係老架囉)
所以,結論係,其實真係,香港人唔尊重知識(金融除外)既問題。到最後,無論係報紙,係評論人既水準,好多時都,大部份好有問題,小部份幾好。
而你要識選擇邊d係幾好,又係問題 (問題,政治的話,我可能識小小。其他方面,我都唔識選擇)。
所以,好似missy咁講,睇多兩份報紙。睇完之後,再小心d囉。盡量睇佢地既報導,用唔同報導做對比。至於「八掛新聞」或「報紙評論」,就要好小心睇,可能睇完就要算,個隻囉。
(唔係針對佢。不過,近排魚敢言多次讚揚單某心思熟慮,顧存大局,有政治家風範。聽完佢既分析,好似幾有道理。不過,諗清楚小小,就要問,既然單某係有心做政治家,思想周密,咁點解係幾年前已經知自己要直選時,又從無步署﹖係去到07年年尾,先開始步署周圍走﹖所以,睇八掛欄同某些評論,要好小心。)
嘩!(興奮興奮!)
滲透...係播,我相信佢地真係會好驚呢樣野,厄,先前我真係唔會咁諗,所以我好同意你講「搵唔到個平衡」。
我再諗,佢地查實驚人地點滲透呢?係咪驚入左黨(例如)之後,用無間道裏應外合呢?定係表裏不一,打擊佢地個形象呢?
從呢方面再諗,若果真係咁,我覺得佢地似乎就算連民主明星都無大將之風囉,船頭又驚船尾又驚,點做大事呀。枉費香港咁多民主支持者心意。
(比多篇野你參考... 似乎你仲好心機過我 =p)
>>另,支持同反對民主既人,其實都有個好大既問題... 中間其實係米涉及好多政體或其他因素﹖好多人都唔理。
超同意!
Lan chai哥,唔敢回唔敢回。一定唔回。
******
>>第三大黨個問題...
>>明確機制決定立法會參選名單
>>按黨內支部投票、按民調、再按全體會員投票
坦白講,都係第一次聽到,多謝曬。不過感覺上呢種好似objective 既機制...Errr,只係著重民意,太短視,正如你之後講,製造左某種文化。唉。民主(黨)之敵竟然就是民主(方式)本身。(嗱,呢個純屬個人睇法,並不一定如你立場)嘿,睇落都係你講得啱,變左遊戲規則,差咁d野。
想問,係咪因為過分墨守規則/規矩,所以出現問題呢?(比我睇又係果句:無人性囉)
****
宋某李某(係咪天譴李?)小弟唔敢講,但阿王某呢,我覺得佢真係好撞手神,但有時真係好偏頗,完全唔係分析,純粹搵交嗌。
以前我返到屋企得閑就摷社評,依家唔知點解,謝曬。寧願睇下blogger點睇好過。至少,你(我)未必會覺得佢有意圖取得政治利益囉。
其他就唔講喇。
不過,其實,都係個句﹕我成日鬧佢地,不過我耐唔耐都要講返句,要明白佢地面對既困難,或心煩、多疑、或其他低能既原因(例如,能力問題,或某些人唔願退落黎或某些人恨上恨到傻)。
又,我講既野,報紙有講架下。cut段新聞比你睇 (唔好阻咁多位。段新聞,上下cut左)。
****
明報 A06 | 政情 2008-01-28
第二梯隊選立會甘乃威黃成智評分高
參選機制則是民調評分佔80%,地區黨團及支部評分各佔10%。民主黨將在3 月確認參選人名單。
新界東支部前日為有意參選者評分,結果現任議員鄭家富評分最高,其次為黃成智和范國威。
>>要明白佢地面對既困難
咁你又啱既,我就冇你咁厚道勒。(仲踩多兩腳添 :p)
坦白講,我自己曾幾何時幻想過加入第三大黨,純粹想實地證實一下個情況(嘿,實比人話我滲透),親身了解「民主原則」究竟係乜東東。坦然,作為外人,我覺得第一大黨仲接近呢種原則囉有時。
講起本地政治, 好耐無講; 但一講, 真係有話想講。
對於第一大黨, 無疑真係好積極扶第二, 三梯隊(睇華副黨長拍新界東的黑勤哥就知, 又如西九會計瓊做領軍咁); 至於白鴿黨, 創黨時曾寄予厚望, 但由創黨至今內鬨不斷(睇港島區阿黎生退黨自組參加咪知), 兼且死都要keep番自己多年來民主大阿哥的地位, 不惜打救急牌去保住議會席位(但真係, 好肉酸囉), 加上被憎生(係, 我係咁叫)"疏遠"和上大人不斷打壓, 真係完氣大傷。
至於內部民調話派出選邊個, 好似有根據, 但人心其實好難測, 可以五時花六時變
至於公文袋, 的確比白鴿黨進取得多, 但有些政綱, 我不太認同; 民脅呢, 雖然換了話事人, 但都係蕭規曹隨, 唯獨有志偉哥出選新界西, 希望可以打破悶局。
當然, 有些media繼續周圍煽風點火, 小事變大, 亦左右大局。
若虛兄寫得仲精彩, 不妨睇下。
Lan chai哥, 我都唔敢回, 但您所講的, 正是很多唔想建制派佔多數議席的人心想的話。
淨係留言都睇死人=.=
題外話:
今期亞洲周刊(8月3日)介紹蕭功秦所寫的《中國的大轉型》,其講述以「強調文化制約」的轉型方式,並收錄與另一「強調制度先決」的轉型方式的學者朱學勤的辯論。
而IMM的理念,則傾向以「文化」(人性)為主體,「制度」作配合。雖然地方文化可能根深蒂固,但仍認為,以中國情況來説,循著塑造「文化」(尤其政治文化),或許比改變「制度」更能促使政制改革平穩發展。反之香港,應採取制度先決的考慮。
Karen:
唉,唔通呢年我都仲要兩害取其輕?
Derek:
呵呵,我估你應該係睇完危樓姐姐果邊過黎勒。(我就save起左慢慢睇)
Post a Comment